《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准确把握“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三新“要求,坚守“两条底线”,突出“三个治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双碳”“双控”举措,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改善
2、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美丽湖北绿色示范,为“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和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奋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持生态惠民、环保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重拳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着力解决好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生态环境问题。坚持改革创新、综合施策。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着力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党政同责、全民参与。落实各方生态环保责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坚持区域
3、协同、共保联治。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协同开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大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效。(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双碳”工作扎实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广,鄂北生态屏障建设大步迈进,城乡环境品质大幅提升,生态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劣五类水体比例控制为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环境空气质量PM?s浓度均值控制在34微克每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3%,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成能耗“双控”省定目标;氮
4、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量分别达到1800吨、700吨、5200吨、160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2.3%,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3.7%,生态质量指数(新EI)保持稳定。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现代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土壤环境稳中向好,环境风险全面管控,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美丽湖北绿色示范、“美丽随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完成值2025年目标
5、值标性指属境量善年质改1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II类水体比例(粉75100约束性2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00约束性3城市细颗粒物(PMZS)浓度(gm3)3534约束性4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287.3约束性5地下水质量V类比例(%)00约束性色碳展绿低发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约束性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8.22完成省定目标约束性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20预期性9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吨)氮氧化物(1800)约束性10挥发性有机物(700)约束性11化学需氧量(5200)约束性12氨氮(160)约束性生态保护与修复13生
6、态质量指数(新ED67.64保持稳定预期性14森林覆盖率(%)52.9253.7约束性15生态保护红线古国土面积比例(%)5.95.9约束性16水土保持率作)完成省定目标约束性标别指类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完成宿2025年目标值标性指属境险范环风防1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定目标预期性18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定目标预期性19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起/每万枚)00预期性态居设生人建2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60预期性21县城污水处理率(蛤完成省定目标约束性22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90预期性2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040预期性注:1.()为五年累计数。
7、2.2020年,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V类比例、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指标受新冠疫情因素影响,明显好于正常年份。3.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中,城市”为“县级市及以上城市”。42025年目标值以最终省制定目标任务为准。二、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一)筑牢鄂北生态屏障1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品质。凝聚“生态立市”共识,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级联创”,到“十四五”末,新增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生态镇、生态村,力争实现随州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目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
8、林城市创建取得突破。引导生态环境优越乡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让乡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更好发挥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2,推动“两山”论实践转化。畅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支持曾都区建设“两山”示范基地。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保护补偿、价值实现等保障机制,推行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制度,强化碳排放交易制度与其他环境权益市场机制的统筹协调,完善生态保护补偿配套体制体系,落实境内横向生态补偿、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医疗康养等绿色经济,转变生产方式,做
9、大绿色财富,让生态与发展深度融合、相互赋能。3 .构建“三区七廊多点”生态格局。以三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七廊(水、源水、漂水河、应山河、广水河、淮河、府渡河主要干支流)、多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生态节点)为主体,点、线、面结合,构筑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随北桐柏山区、随东大别山区、随南大洪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加强造林绿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提高森林蓄积量和森林固碳能力。加强骨干交通沿线、流域河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扩大森林面积。4 .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
10、勘界定标,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保护线要求。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方案的实施应用,将全市33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内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规划环评、生态环境治理与监管的重要依据。2024年前,组织完成“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方案动态评估及更新调整。(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1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强化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安全监管。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动执法。实施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七大水系水生物资源。加强生
11、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提升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度。在中华山开展以白冠长尾雉为主的山区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等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2 .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监管。2025年底前,有序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开展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逐步落实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3 .推进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开展老旧公园提质改造,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公园城市。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加快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
12、.2%以上。(三)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1.推动林长制全覆盖。深化国土绿化行动,推动让地于绿、矿区复绿、漫山披绿,持续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加强天然林、公益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等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合理降低开发利用强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有效增加森林面积,建设森林城市。到2025年,完成造林1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50万亩,建设森林城镇、森林乡村50个。4 .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以府渡河为重点,推进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以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加快“三区两线矿山复绿,在随县吴山镇
13、、万和镇石材矿山重点区域实施一批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四)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环境共保联治1 .开展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区域协同管控机制,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区域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成因分析,推进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与治理。共享城市群大气环境监测数据、重点大气污染源信息、机动车排查检测和维修治理信息、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政策等,推动对超标车维修实行异地互认。2 .实施城市群水污染防治共治共保。协同构建鄂北现代水网。建立流域上下游河湖长联动、水环境共治等长效机制,严控水污染物排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及时通报、有效处置水质异常和水环境突发事件,推进跨界水体水质信息共
14、享。3 .建立城市群生态环境监管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重点区域、流域执法检查,共同打击违法排污问题。互通共享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共用互补固废处理处置设施,共同打击跨行政区域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探索城市群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完善城市群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开展跨市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提升城市群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能力。4 .推动城市群生态环境科技交流合作。协调开展城市群生态环境规划、政策研究合作,在大气污染成因及有效治理、污染来源解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探索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实现治理技术资源共享。三、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一)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15、1.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改造。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淘汰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在各领域转化应用,加强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深化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工业锅炉(炉窑)等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清洁化利用。鼓励广水风机转型升级,研发环保节能风机、两级二氧化硫低速高压风机、地铁风机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节能型风机产品。2加快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打造“软体民宿”示范区,催生文旅装备新业态,培优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发展,提升绿色环保新兴产业发展能级。依托随州汽车改装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引导发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产业,支持金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华中地区重要的环保材料研发生产基地。3.加快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全面推进产业集群整合升级,推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绿色工厂”建设。高标准建设随州高新区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