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陆羽之茶”与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陆羽之茶”与道.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试论陆羽之茶”与道陆羽著茶经,提出了区别于“桢”“弹“荼,以“性俭”“九难”为特征,可使人“有力”“悦志”,与醍醐甘露并称的“陆羽之茶”。其意义不仅在于客观上促进了饮茶活动的普及,更在于“茶”与“道”被创造性的关联了起来。茶经中贯穿了天生万物、天人合一的天道观思想,并且陆羽从“道之用”的角度,把“茶”与“道”在人的身上实现了融合,提出了“精”“俭”“和”“怡”的处世接物原则。“陆羽之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物质界限的突破,同时陆羽在“茶”中反观“道”,为现实中的人如何体道、顺天道而为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陆羽之茶;茶经;道;茶道八世纪中期,陆羽作茶经,分别从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
2、、图等十章详备茶事,为茶之生长、采摘、制作、煎煮、品饮等各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规范。然而陆羽的创举不仅仅在于相对完整的茶事标准,更在于陆羽之“茶”区别于此前作为药物、食物、饮品的“茶”,因为陆羽注意到并且尝试挖掘了“茶”于人的口舌之外,带给人的更深刻、长久的感受、影响。陆羽的这种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茶所规定的药物、食物、饮品这样的物质界限,而注意到了茶与制茶人、饮茶人之间的关联。而陆羽在解读、描述这种关联的时候,用到了“精行俭德”“天”“万物”“至妙”“性”“志”“真”这样一些概念或词汇,这些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往往是与“道”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得陆羽在茶经中对于“茶”的解读
3、,实际上成为他对于茶之道、人之道的一种思考,是他以茶为媒介,寻求、构建自己所向往、推崇的处世接物之道的一种尝试。陆羽之“茶”因其特殊意向性,不仅促进了唐代“茶道大行”出自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人饮茶,穷日尽夜,殆成风俗,遂立茶道。自南传北,由中原流于塞外。”封氏闻见记是研究唐代社会状况文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成书时间不详。作者封演,生卒年不详,公元756年登进士第,公元800年尚在世。,而且对后世的茶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陆羽以后的茶书以
4、及与陆羽研究相关的资料中,有得陆羽“山林之乐”如欧阳修浮槎山水记对陆羽茶经之水论表示了肯定,认为“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漫,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土视天下之乐,无一不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引自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98页。者,有从茶中“精行修德”明屠隆作茶笺,对陆羽所谓“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有所论述,更明确地提出饮非其人是,罪莫大焉工屠隆还将“精行俭德”化用
5、为“精行修德”,“修”之一字要求“不时废而或兴”,要持之以恒,这样的“修”还有目标和境界的要求,“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这样才是善于赏鉴茗饮之人。引文出自(明)屠隆茶笺茶效人品,引自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35页。清刘源长茶史之序中亦从此“精行修德”之说。者,亦有以“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言“茶道尽矣”者(明)张源茶录:“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引自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46页。,这些观点反过来也印证了陆羽之“茶”不仅仅是作为物的茶,更
6、是寄予了陆羽精神追求的意向。而陆羽在“茶”中究竟寄予了何种追求,陆羽所求的是什么样的茶之道、人之道,这种试图从茶中追求道的可行性依据在何处,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一、陆羽之茶讨论陆羽之茶与“道”的问题,首先要解释“陆羽之茶”是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茶经中的茶,不仅仅是作为物的茶,其中包涵、映射了陆羽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所以陆羽之茶是什么的问题,不是总结茶经中包括哪些品种、哪些产地的茶,而是要描摹陆羽之茶跨越物质与精神的“立体”意象。(一)非“柳、非“萍”、非“荼”之茶一之源中,陆羽列举了“茶”之名,“一日茶,二日横,三日蒸,四日茗,五日苑2(p1)“茶”之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7、然而陆羽写作茶经单用“茶”字,这一点并不是陆羽出于地域或者个人喜好而做的选择,其原因正是陆羽之“茶”特殊性的一方面。关于“茶”与“檄嶙”的区别,陆羽在五之煮中写到:“其味甘,横也;不甘而苦,舜也;啜苦咽甘,茶也。”2p36在陆羽看来“茶”区别于“横”与“薜”之处在于其“啜苦咽干”的特殊滋味。饮品中,味甘者甚多,不甘而苦者,亦不罕见。人享口舌之欲,多赞美其味甘甜,陆羽为什么独独强调“啜苦咽干”呢?明屠本峻茗笈一书以茶经为本,收录十数篇茶书,分十四章,前饮以赞,后述以评,后两章题为“衡鉴章”与“玄赏章”,衡鉴章赞日:“肉食者鄙,蕾食者躁。色味香品,衡鉴三妙。Tp341其内容主要是饮茶之感官体验与享
8、受。玄赏章赞日:“谈席玄衿,吟坛逸思,品藻风流,山家清事。Tlp342这一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再是人从饮茶中直接所得的感官享受,而是在饮茶中生发的玄思妙理,这一点与陆羽之茶就有所关联了。在“玄赏”这一标题下,屠本峻所引述的茶经之文为:“其色组也,其馨备也,其味甘,榄也;啜苦咽干,茶也”,思其意,大抵屠本峻认为茶之啜苦咽干的特性是饮茶之人得以生发玄思的基础,茶之为贵并不在于其甘甜,不在于纯粹的口舌之享,茶之啜苦咽干的回甘体验,以及这种回甘给人的心神带来的清爽才是更值得饮茶之人品鉴的,这一点应是合于陆羽之意的。甘者,非茶,不甘而苦者,亦非茶,啜苦咽干,甘与苦之间的转变、交缠,给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感受
9、和联想,这是茶实现从给予感官之享到神思上的玄妙享受这种转变、升华的基础,故而在陆羽看来,茶之“啜苦咽干”的特殊性质是非常可贵且关键的。有关陆羽取“茶”字的用意,除去与叶贾“嶙”的区别外,还有“茶”与“荼”的分别。“茶”字在陆羽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是并未被广泛使用,“茶”为“荼”字减笔而来。陆羽在茶经中,并未像对待“檄字、嶙”字一样,注解“茶”与“荼”字的区别。今人多以“茶”之“人在草木间”的拆分意来解读陆羽的用意。这一点虽然没有茶经中的明言佐证,但是在茶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陆羽提倡人要与草木相合的思想。如陆羽所制茶具多以竹木树枝为之,“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
10、2p22取之于林,与茶相合,以借其香洁,增益茶之味。因此,陆羽之“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人、茶、自然的和合。(二)“性俭”之茶五之煮:“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2p36“俭”与“广”相对,陆羽对“茶”的这种描述,决定了茶非泛滥、粗浅之物。茶之滋味不宜海饮,不仅要注意茶与水的比例,饮茶过多也不易品得茶之真味。茶之“性俭”的特征,是陆羽之茶与解渴之茶的区别之处。为解口渴穿喉而过的海饮,并不是陆羽认为的饮“茶”,陆羽之“茶”有度,“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2p9冲泡得宜、品饮得宜,所品所饮的才能是茶。陆羽对“茶”这一特性
11、的限定,一方面是由茶的本来特性决定,另一方面也是由陆羽对茶的期待决定的。(三)“九难”之茶茶有九难,“一日造,二日别,三日器,四日火,五日水,六日炙,七日末,八日煮,九日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2p40-41茶乃“嘉木”,得此嘉木,要有相对应的把握方式。采茶要合于天时,“凌露采焉2p17,“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2Pl7。造要精,“阴采夜焙,非造也2p40,造茶要择晴日采摘,然后“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2p17,制作茶叶的过程之中,陆羽规范了数十种采茶造茶所用的器
12、具,对于如何具体操作也有详细的规范。“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2p40,造茶煮茶用的器具薪火要洁净,不能带有杂质、异味,以免破坏茶叶的纯粹。至于烹茶用的水,“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2p34,“飞湍壅潦”2p41或因激流多含杂质或因壅滞蓄毒于其中,都不可取。炙烤茶饼要精准的把握手法火候,不能“外熟内生”2p41,碾磨茶饼要避免磨成碧粉缥尘2p41,煮茶之时不能“操艰搅遽2P41。与上述两方面特性相比,茶之“九难”的严格规定更为显著得体现了陆羽之“茶”不仅仅是物质的“茶”这一点,更为明显得展示了陆羽在“茶”中寄予的精神性。(四)“有力”“悦志”“与醍醐、甘露抗衡”之茶七之事中有这样几条记载
13、: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2p45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苓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2p4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2p47“有力”“悦志”“益意思”去溃闷,这些说法,是陆羽就茶于人的功用而列举的。与之相近的,还有六之饮中:“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有力”“悦志”“荡昏寐”等说法,既是在说茶之提神醒脑的生理性功用,也是在强调陆羽之茶的精神性功用。陆羽甚至在一之源中言说“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2p2醍醐常与佛性相关联,陆羽将茶与醍醐、甘露并称,是在说明茶水能作用于人的生理
14、感官之外,突出了茶可以对心绪性情产成影响。二、茶经中的“道”“道”本义指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范。在中国哲学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具体说来“道”有本体之道、本源之道、根本之道的不同含义,从不同角度出发,有“大道”“天道”“地道”“人道”等的具体所指。从“道之体”来说,陆羽在茶经中并没有系统地阐述对“道之体”的理解。六之饮中有“天生万物,各具其妙2p40一句,“天”之所指就是生成论意义上的本源之“道”,阐明“茶”之所生,是天地孕育的。一之源中有关茶之生长的介绍,是茶由天地所生的具体展开。而相对于“道之体”来说,茶经所涉及的“道”,更多的是“道之用”意义上的“道工由上文,可以
15、看到,陆羽之“茶”超越了以往的物质之茶,而带有被陆羽寄寓其中的精神印记。这种精神印记,是陆羽思考、研究茶之本性而来,也是基于陆羽本人的精神背景而来。所谓茶经中的“道”,确切地说,是陆羽在创造茶经之“茶”时,对茶之本性的认识,对自然、宇宙的思考以及个人精神价值的根本取向,是陆羽所认识到的茶之道、天之道、人之道,即在茶事所涉及的范围内如何接物处事的根本原则,其内容可以作如下概括:精、俭、和、怡。(一)精陆羽从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章构建了茶事的完整规范,内容详实,处处精益求精。六之饮有言“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2p40世间万物本身的精妙奥义,并不能为人力轻易获取。在对茶之特性的阐述中,陆羽提出茶有九难,而以“精”作为茶经之道的重要标准,正是应合茶的这一特性而来,“精行”就是试图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获得茶事之妙。这里的“精”,不是以金银财宝、富丽堂皇为最高标准,而是以天道根本规律为最高标准,应合茶之性、茶之妙,要尽量合乎规范,洁净、纯粹、精准。(二)俭陆羽认为“茶性俭”,“俭”不仅是陆羽之茶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茶经中的核心取向之一。上文所述之“精”,在陆羽所规定的茶事行动中多有体现,而“俭”则主要指品饮之德。茶经五之煮:“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2p36陆羽用“俭”之一字定茶之“性”,不仅指茶之滋味,也可将其比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