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docx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最突出的是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此三役直接影响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中占有
2、非常重要的位置。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打败挥师南下的曹操,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而大败,导致蜀汉政权从此走向了衰亡。这三次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以弱胜强。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仅停留在两军对垒、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3、。尤其是对于像官渡、赤壁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战役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描写中,判断出胜负。先看官渡之战。当时的江东集团,孙策初亡,大权交给了孙权,孙权吸纳鲁肃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听从了张的建议,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当时政治军事态势是势力较强的孙曹两家结成了联盟。形势对袁绍很不利,而袁绍听说曹、孙修好就贸然兴兵伐曹,在战略决策上犯了极大的错误。当时诸侯间,袁绍军事力量最强,
4、拥冀、青、幽、并四州,粮草丰足,以七十多万大军向官渡进攻曹操,而曹军仅七万军队,粮草缺乏。曹操所面临的,如其谋士荀或的所说,是:“以至弱当至强”。在这种情况下,仗怎么打呢?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了双方的谋士都对这场战争的特点和斗争应对的战略战术,作了基本相同的分析。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岁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而败矣。”如荀攸和沮授所言:在这场战争中,粮食是一个主要矛盾。在战争中,审配向袁
5、绍提出建议:“乌巢乃屯粮之所,必得重兵守之。”袁绍却仅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终铸成大错。而曹操军粮告竭,派人去许昌找荀或措办粮草,路上被袁绍谋士许攸劫获。其建议偷袭空虚的许昌,可一举而战胜曹操。这本是绝好机会。但袁绍刚愎自用,认为这是曹操诱敌之计而不予采纳,并许攸是曹军奸细。把许攸逼得投奔了曹操,导致乌巢被烧,用人不明、谋略失当造成了这场战争的惨败。在战争以曹胜袁败结束以后,小说有两句诗评论道:“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作者对官渡之战的描写,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谁胜谁败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表现战争的谋略上。官渡之战的艺术描写,至少能给予我们两方面的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试论 战争 特点 及其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