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又化(13681840年)晚明大要局【课标目标】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新课导入】fHMtt MXtMBfiUlHHIftHllft KM*I N.AftMiswi sftt3WMJr4*at w Y MMW*4MW2M aw wr MKMWiwy*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可以说,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变化,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因此,著名的历史学者、复旦大
2、学历史学教授樊树志提出了“晚明大变局”发概念,一时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么,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玉米、甘薯、烟草等)解说:据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研究的结果,大约在16世纪中叶前后,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的吕宋去做买卖,于归途中把番.薯的品种带回本县种植。其后到了1594年,当福建发生饥荒的时候,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把收成的番薯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说明栽种番薯的益处。金氏便劝勉人民广为种植,以济饥荒,因此它被称为“金薯,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
3、种繁多,种植广泛。解说: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一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判断明朝后期中国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材料1: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
4、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一一明神宗实录材料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一马克思资本论(3)商业: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解说:明清时期有多少白银流入中国,由于统计数字的不完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估计。大嘴巴的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认为:“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将近48000吨白银,可能还通过马
5、尼拉获得了100OO吨甚至更多的白银,另外还从亚洲大陆上的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及中国自身获得一些白银。这些加起来,中国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纪录的白银产量(自1600年起为120000吨,自1545年起为137000吨)的一半。”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旌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解说: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2、经济发展的局限就全社会来看,男
6、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引言: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代表人物有明朝一哥王阳明、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心学左派李贽、以及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王阳明心学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材料1:“五年壬子(1492年),先生二十一岁,在越。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
7、,乃随世就辞章之学。”一一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材料2: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的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了锦衣卫追杀。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人的内心中自然包含世界运行的规则(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是具备,这个光明品质即是良知,良知想从外面的事物寻找是错误的)史称龙场悟道。(1)背景:思想: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政治:明朝中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课明至清 中叶 经济 文化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