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锡”传统持守文化.docx
《珍“锡”传统持守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珍“锡”传统持守文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珍锡”传统,持守文化摘要:锡艺是国家非遗项目,饱含传统文化特色。锡金属具有优美匀净的质感和良好的成型性能,将其用于制作饰品和各种器皿,可以产生张而不扬、含而不露的美感。锡艺在黎里发展历史悠久,传承最早。在历史上,从黎里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锡艺制品。然而现代的人们对于锡艺己经不再熟悉,打锡工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鉴于此,我们依托于黎里的地方资源,构建和实施了研学课程我是非遗小锡匠,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浸润于锡艺的美感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关键词:锡艺;研学课程;实践一、课程实施篇:在渐进探究中丰富学习体验以往小学生对于锡文化比较陌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我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施我是非遗小锡
2、匠课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经历对易文化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以此保障课程的实效性。1 .聆听讲座,初步认识“锡”艺价值学校邀请黎里古镇锡器博物馆刘馆长来校做精彩的讲座。在讲座中,同学们了解了锡器的渊源,认识了黎里作为中国锡器重镇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刘馆长还现场展示了许多锡器珍品,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学生们了解到原来锡器的用途有那么多,可以用来盛水,可以用来香薰,还可以充当煮食器皿。每件展品都有一定的生活用途,而且无不精美生动,雕刻着细致的花纹,有很高的观赏性。有的还被打造成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这次讲座将未知的领域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想要更多地了解锡文化。2 .知识拓展
3、,自主探究“锡”器文化讲座的时间和知识含量毕竟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其实在课外书籍和互联网上,还有大量关于锡器文化的资料。在讲座后,我们开展了一次师生讨论活动,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成历史组、制作组、名品组、保养与鉴定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同伴,自行决定加入哪个小组。小组形成后,大家一起协商资料收集的渠道和方法,适时在组内共享资料。然后,我们再利用一次课集中展示各小组的自主探究结果,让学生共享有关锡器的知识。每个小组就调研的专题编写了资料,集中介绍主要内容,促进了知识的拓展。3 .走出校门,现场感知“锡”艺风采如果只在学校里学习,是很难真正了解锡文化的。锡文化和打锡活动,是
4、学生身边的非遗。在黎里有中国最大的锡器博物馆,其中珍藏着数千套“锡”世珍宝。我们借用地利,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去一睹锡器的艺术风采。在博物馆中展示的资源更多,馆中依据锡用品的功能分成食具、茶具、酒具、文房用品、照明等等区域,让学生大开眼界。除了实物展出以外,场馆中还用绘画、雕塑等方式生动再现打锡场景,让学生对打锡流程形成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经常使用此前搜集的知识诠释自己的所见。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参观时就更能理解展品的意义,而不是走马观花。学生们在打锡场景前驻足,分析讨论打锡工艺中的步骤。4 .快乐劳作,真实体验“锡”匠技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
5、造教育的开始。”“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锡器的美感来自于艺术化的匠造,是动手和动脑相互结合的结果。在本次研学之旅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参与打锡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快乐劳作中实现创造。在博物馆中设立了打锡体验空间,这是我是非遗小锡匠研学之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化身小锡匠,真实体验制作锡工艺品的过程。见到各种各样的打锡工具时,学生都很激动。对他们来讲,这就好像玩具一样有趣。打锡师傅给大家讲解了打锡工具的用法,然后演示了打锡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如何打胚、锤箔、钻花、打磨。小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对师傅的每个动作都看得特别仔细。在打锡活动实施前,学生己了解了
6、制锡基本技巧,也设计了想要雕刻的样式。师傅完成演示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拿出事先设计好的样式,拿起各种打锡工具,尝试DlY出有个性色彩的锡工艺品。在此过程中,打锡师傅、馆长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协助他们解决操作上的问题。学生真实地体验了“锡”匠技艺,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一直热情很高,乐在其中。5 .多维展示,加深学生“锡”艺体验展示的环节对于研学必不可少,展示可以彰显活动的价值,加深学生在研学之旅中的心灵体验。课程结束后,我们开设了一次成果发布会,从多个维度展示课程的成果。在活动中播放了我是非遗小锡匠研学之旅PPT、研学情景剧,现场展出了学生在打锡活动中完成的锡艺作品。在展示活动中,我们邀请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