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docx
《也说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说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蜒州的i读台.州城与城堵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经过丽水市广大文史工作者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己将变迁的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新近,读到下面两篇文章的论断,反倒使人糊涂起来。其实,隋开皇九年(589)建立处州时,州治在现今的丽水城,郡衙设在小括山上。开皇十二年(592),改称梧州隋时,处州(今丽水市)改名为梧州。到了现代,“括”字逐渐不用,而多使用“括”字。本文为探讨方便,一律使用地方历史文献中的用法“括”。,是因为州治设在小括山上。卢约修筑城墙,为了抵抗唐王朝及其他割据势力的进犯,也有建筑防御设施的必要。当时的城围要比解放初期见到的大一些。它作为古代府城的防御工事,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处州府城墙始
2、建于隋代,也就是处州刚刚建置的时候就有了。”张XX(历史学博士)介绍口。历史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追寻真相,还历史以本真面目,文史工作者必须遵循“写真”“存真”的原则,依据历史文献来直叙事实,并力求表述准确无误;切忌随意任性,信口雌黄,无中生有,伪造历史,去误导读者。在说及处州的州治、州城与城墙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州治、县治土木建筑的一般顺序。明万历汤溪县志中,建汤溪县治记有云:首建县衙,次文庙,次分司都馆,次阴阳医学,次市井街衢。接下来,依次才是城隍庙、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诸坛。而城墙的竣工,则在汤溪设县十年以后2。汤溪县治建成的过程,实际也是一般县治建成过程的反映。州治的规模比县治要大许多
3、倍,但其建成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也得首建州衙“乃一方政教所自出,千里人心所由萃”;次文庙“乃一地文风所系”;次市井街衢;次社坛。它们都是州治必备的标配。而城墙的竣工,还得在州治建成多年之后。处州的州治,到底建于何时?早期的方志有载:隋开皇九年,废二郡(临海、永嘉)降为县,分松阳之东乡置括苍县,始以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十二年,改梧州3。隋开皇八年(588),隋文帝派杨广率50万大军过长江而南下伐陈。次年正月,隋大将率军顺利占领建康(今南京),俘虏了陈后主,终于结束了三个多世纪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全国刚统一,隋文帝就将陈地废郡建州,处州只是其中之一。唐以前州城在今府城东南七里,宋
4、以前州城在今府城西二里,各详古迹焉4o梧州,以山多括木为名。木,柏叶,松身52。处州最早的州治,既不在当今的老城区,也非在小括山上,而是在清朝府城(今老城区)东南七里的梧苍山麓,后人称为古城岛的地方。三年后,处州虽改为梧州,而州治仍设在括苍山麓,而非在城中的小括山上。所谓“设在小括山上”,当属无稽之谈。处州改名梧州的原因,引文虽介绍了由于山名或树名,其实两种说法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州治设在括苍山麓,而括苍山因多长括木而取名。隋王朝刚建立,又是晋王杨广派人来选址,难免会多从有利攻防来考虑。而古城岛位于好溪与大溪的汇合口,西、东、南三面环水。北靠山崖,岩壁耸立,高险陡绝,宛如屏障,是天然的城垣。正北
5、山凹踩出一条羊肠岭路,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东面临溪的小山,是安营扎寨之地,至今仍叫营盘山。南面傍水,面临大溪,方便驻军攻防与居民生活。仅西面稍平缓,可以开拓与布局市井街坊。因为先前没有民众聚集,未形成聚落,而当时生产发展缓慢,新政权急需巩固,除首建州衙和分司都馆外,其他标配都还提不上日程。这有中唐诗人刘长卿的诗可证: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幡。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旅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阁,旧人谁到翟公门劝耕沧海畔,听讼白云中。树色双溪合,猿声万壑同69。刘长卿于大历十二年(777)赴睦州(今建德)任司马,贞元初再回吴越。虽然只是两首送别诗,却也是对梧州州治三面环山、濒临大溪
6、的地貌,州衙在岭上“萧索”冷清的氛围,而平旷处并无市井街衢的真实写照。若以为故城所在,则其地当大溪之冲,崖峻水驶,平衍者不能半里,市井街衢作何位置?且潦水时,至腾涌辄以丈计,板于垣墉(城墙)何由得立?7仅凭“平衍者不能半里”、潦水腾涌而不便兴筑城垣,就否定最早州治在古城岛,显然是无视州治是山城”孤岛的独特地理形胜。然而,上述诗文却可反映处州州治开初阶段,“有州治而无州城”。随后建置的梧苍县、丽水县都是“依州而治”,在早期也是“有县治而无县城工至于防奸禁暴、保境安民的城墙,在州治建立的前期,因其工程巨大,耗资与人工甚多,未能兴建就不足为怪了;另外,古城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地貌特征,也没有兴筑城
7、墙的价值和意义。那种“处州府城墙始建于隋代,也就是处州刚刚建置的时候就有了”的论断,既缺乏事实根据,也有悖历史常识,未免主观武断。处州州治,不仅在隋代是“有州治而无州城”更无城墙,即便到了初唐、盛唐时期,州治也未能很好拓展。“平衍者不能半里”的地理环境,地势低矮而屡有水灾的地貌特征,极大地限制了州治的拓展。唐贞元六年(790),刺史齐抗以旧州湫隘,屡有水灾,北移四里高原上8。州治二徙,州衙和军府的确是设在小括山上。故图志的“北移”,实为西北移;“四里”,约为十里。古人的地理志,在方位与里数上不够准确,实属难免。州治迁移至小括山西面,齐抗势必首建州衙与军府,以及其他必须的配套设施。唐中和(881
8、-885)间,盗卢约窃据是州,而徙今地,周回十八里。约既被诛时,太守惮于迁徙,遂仍其旧。岁月浸久,颓圮淹没,旧址略存,半以为民居54。唐中和间,卢约窃据是州,而徙今城。耆旧相传:约之将徙也,访之三平和尚,云“黄牛卧处好安工因遣人视之,适有黄牛讹寝,乃迁之口。故事编得生动传奇,有板有眼,容易让人轻信,但民间传说远没有正史记载可靠;其旧州因湫隘而移址的因果关系,更让人信服。史志中提到的卢约(?-907),是遂昌人,原为唐军将领。会昌四年(844),曾参与平定潞州之乱。广明元年(880),曾与侄子卢佶一起响应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中和元年(881)十一月,路经松阳而攻陷缙云、青田等县城,还占领了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也说处州 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