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井”背后的故事.docx
《“陆羽井”背后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羽井”背后的故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陆羽井”背后的故事陆羽不到此,标名慕昔贤。金瓶垂素缓,石凳湛寒泉。百汲甘宁竭,千金志不迁。真茶泛云液,一歇可延年。(宋)杨忆建溪十咏陆羽井陆羽在茶经中曾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论述。由此可知,茶圣喜泉水而轻井水。但是,北宋年间,大名鼎鼎的建溪茶区却有一口陆羽井。当时西昆派诗人杨忆,更是写了一首题为陆羽井的茶诗。这口井,到底妙在何处?这口井,又与陆羽有何关联?我们还是去茶诗中寻找答案吧。老规矩,还是从作者讲起。一、作者简述杨忆,字大年,生于宋太宗开宝七年(974),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十一岁时,便被宋太宗召试,授秘书省正字。也就是说,在如今小学还没毕业的年纪,杨忆已经受到皇帝青睐,被授
2、予官职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赐进士及第。那一年,杨忆也不过十九岁而已。不得不说,杨忆确实有才。他诗学李商隐,与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人相唱和,编为西昆酬唱集,后人就把他们这些人的诗风称为西昆体。杨忆在馆阁历时甚久,见闻极广,参与太宗实录及册府元龟的修撰,用力甚多。后来他的晚辈同乡黄鉴,把杨忆平日所谈的奇闻异说辑成一部杨文公谈苑。其中“建州蜡茶”条目中的内容,对于了解宋初的茶史颇有价值。由此可以推论,杨忆是一位知茶懂茶的诗人。他的茶诗,自然值得一读。但在拆解茶诗之前,我们还要对杨忆的性格做一些分析。少年成名,一帆风顺,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好事。杨忆才华横溢,不免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他累官翰林学士、
3、知制诰等职,一直是天子身边的近臣。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可杨忆却不管那一套。有一次,宋真宗指责杨忆代拟的诏书用字不当。结果,他非但不认错,反而以辞官来表示不满。宋真宗哭笑不得,只得赏了他“不通商量,真有气性”的八字评语。说好听点,杨忆这叫有个性;说难听点,他就是情商低。其实,杨忆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也非常强烈。这样的情绪,常流露于他的诗歌之中。例如书怀寄刘五(二首)中的一首,现抄录原诗如下:风波名路壮心残,三径荒凉未得还。病起东阳衣带缓,愁多骑省鬓毛斑。五年书命尘西阁,千古移文愧北山。独忆琼林苦霜嵌,清尊岁晏强配颜。刘五,即刘筠,时与诗人同为知制诰。这首诗,可看作杨忆向朋友吐露心声之作。开篇“风波名路
4、壮心残,三径就荒未得还”两句,是全诗的核心,既表达出杨忆在官场中的失落,也流露出他归隐田园的愿望。写这首书怀寄刘五时,杨忆不过三十二岁,但文中却感慨自己多病,如届暮年。可见他在官场过得并不开心。过得不开心,总要找一些精神上的寄托。诗中“三径荒凉”一句,是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变化而来。由此可见,陶渊明东篱采菊的归隐生活,让杨忆羡慕不己。也正因如此,杨忆看到陆羽井时,似乎触动了他的心事。二、题目详解在宋代文人眼中,陆羽与陶渊明是可相提并论的先贤。例如,比杨忆稍早的宋初隐士魏野在酬和知府李殿院见访之什往来不休因成四首之三中就有“旋烧陆羽烹茶鼎,忙换陶潜漉酒巾”的句子。所以,仰慕陶渊明的杨忆
5、,才会在歌咏陆羽井时诗兴大发。众所周知,陶渊I明是名扬千古的隐土。那么,陆羽也算是隐士吗?这事我说了不算,不妨参考陆羽好友皎然的态度。皎然的诗作中,有不少涉及陆羽的。其中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和寻陆鸿渐不遇两首,直接以名字相称。此外访陆处土羽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土羽青塘别业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土羽新宅春夜集陆处土玩月往丹阳寻陆处土不遇九日与陆处土羽饮茶及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土陆羽联句等七首,均以“处士”来称呼陆羽。处士,即对隐士的尊称。由茶诗的题目,便可见皎然对于陆羽身份的认定。除此之外,崔国辅曾把自己珍爱的白驴、乌帮牛赠给陆羽,理由是这两匹坐骑“宜野人乘畜工这里的野人,与处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陆羽井 背后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