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期春季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特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2.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3.品析重点语言,理解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4.理解文章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L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2.理解作者观点,理清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教学难点:L引导学生学会品析语言,体会演讲词语言的特点;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生活情境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个学生功课成绩好,考
2、试都接近满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这种情况通常称之为:高分低能。问题同学们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预设:不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方法不对等。过渡语针对这个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丁肇中教授的一篇文章,从文章中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二.夯实基础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使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被发现,由此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3、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n,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体知识演讲词可分为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以议论为主要
4、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不同于第13课闻一多在追悼会上慷慨激昂的即兴演讲,本课作者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其演讲的特点是准确严谨。三.整体探究思考整体感知文本结构和行文思路。阅读方式朗读课文。学生活动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段落大意,揣摩本文的行文思路。预设: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一一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自己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中国科学。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一一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一一
5、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人提出希望。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思考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和目的分别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是什么?阅读方式精读课文。预设:含义:“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二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目的: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平天下。真正意义: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
6、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真正目的:通过实地实验得到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思考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预设:原因: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弊端: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
7、而不愿动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思考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预设: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所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