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往事里的“庄园”与“盐商”.docx
《江津往事里的“庄园”与“盐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津往事里的“庄园”与“盐商”.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江津往事里的“庄“盐巴大王”的家训FamilyTraditionofthenSaItKing”重走江津,细读历史,一个个“有盐有味”的盐商故事,在古道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盐店头”这处中山老街端头的地名,牵引出那段关于江津盐商叱咤风云的时代。江津一代盐商的故事,就从这里不远处的中山鱼埼村枣子坪庄园开始讲起。光绪十年(1884年),年过六旬的宦茂明,已经过上了在庄园里日日种花赏鱼的日子。每每看到院落里忙于一日三餐的佣人,他总会回想这家大业大的日子来得多么不易。祖父辈随着湖广填四川来到江津,从那时起,宦氏一族就与盐打上了交道。盐业生意越做越大,才修建起了枣子坪这座硕大的庄园。枣子坪庄园占地约2744
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53平方米,清朝末年才得以落成。这座复合式的四合院由大朝门、二大侧门和四个天井组成,端庄而沉稳,宏大的气势无不彰显宦氏“盐巴大王”的威名。离大门不远,又设了一道“六合门”,即进入内院花厅的大门,门坎又高又长,阔绰气派,结实无比。凡有贵客将至,平常紧闭的大门和六合门大大敞开,宦茂明的贴身佣人必然会在此躬身等候,彰显家族待客礼仪。从枣子坪到中山老街上,不足一里路,宦茂明偶会选择步行去街上巡铺。专营盐巴的店铺,在这条老街上一开就是几代人的时光。泥泞的道路行来并不容易,为了方便买卖,宦家出资将店铺外的街道重新修整。青石板铺设的老街路,就从那时开始落了一个“盐店头”的名号。盐业的生
3、意,虽不是宦茂明开创,但沿袭家族生意,将盐铺专营、运输等产业一脉合成,也让他跨入当地响当当的一代盐商之列。然而自古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同样让宦茂明惴惴不安。同辈里有弟兄三人,其中两个是傻子。宦茂明眼见自己日益年迈,却深陷百年之后父业难继的思索之中。光绪十八年(1892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尚存一息的宦茂明,把老三宦贤安叫于床畔再三嘱咐:“亲情须珍惜,要善待两个傻哥哥,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的良心。做生意先做人,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商场伙伴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昧良心、失本性。”“独木难成林,一根筷子容易断。只有联手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才有出路。弱肉强食,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皆不可为”话音刚落,宦茂
4、明就撒手而去。“洪顺祥号”与“江津帮”“HOngShunxiangiland,SecretSocietyofJiangjinvv“盐巴大王”的离去,并没有带走江津盐路古道上的兴盛繁荣。自贡此时的盐业,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完善,生产工人的分工也变得日渐繁细。清朝人温瑞柏在盐井记中写道:“其人有司井、司牛、司车、司蔑、司帮、司漕、司涧、司锅、司火一井如此,千井若何?”细致的盐业分工,引来了一位“搅局”之人:邓石泉。早在清朝初年,来自江津的烧盐工人越来越多,老乡相互照应的常情下,“江津帮”这个自发组建的自贡第一行会由此而生。同为苦难人出身的邓石泉,12岁离家到江津朱氏钱庄做学徒。学徒出师自立门户做小贩
5、时,他便开始往来于白沙、江津、重庆,为了生活,日夜奔波。不短斤少两,诚实守信,让邓石泉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因此,石龙门庄园的陈家,才盯上了这个勤劳肯干的小伙子,吸收他为股东,打理陈家盐店。从盐运到仓库管理、专营到零售,邓石泉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谋划着自己的锦绣前程。1849年,掌握盐业渠道销售的邓石泉,在江津白沙开设“洪顺祥”盐号。十年后,太平军攻克武昌、南京诸城,使供应湖南、湖北的东盐西运受阻,清廷下令川盐东运,供应两湖。此时邓石泉恰好在自贡以低价赊销购进了大批滞销食盐,于是顺江东下,运至汉口,高价出售,“洪顺祥”就此名声大振。需要行业“带头大哥”的“江津帮”,顺势推举邓石泉成了行会的带头人,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津 往事 庄园 盐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