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公共生活评课发言稿.docx
《我们的公共生活评课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公共生活评课发言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我们的公共生活评课发言稿各位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两节课。上课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来自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的陈甜甜老师,另一位是来自XX的XX老师。两位老师课上得很好,等会我再谈谈我的听课收获。几位老师的评课也很好,一是明确指出了一些教学问题,二是对执教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本次活动过后,如果两位老师能结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自己的反思,把这节课再上一遍,那说明我们的评课也是非常成功的。我以为,评课的高境界,是评出多方面的积极性。当然,对于“评课”一词的表述,我觉得还应转换叫课例提升为好。今天大家留给我的时间比较多,我就把交流话题发散一些。当然也不会超时,我会比活动规定的时间提前5分钟结束,然后让
2、大家去享受学校准备的工作午餐。今天上课的老师一位是女的,一位是男的;一位是来自主城区的,而且是所谓的名校;另一位是乡村中学的老师。这种安排是巧合吗?是随意吗?不是。作为组织者,我们对此是有考虑的,有设计的。另外,今天是这两位语文老师来上课,以后会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一般不会安排他们所在的县区或学校的语文老师来上这样的课。因为我们对执教老师的安排,在全市范围内基本上采取推磨式”的。我觉得只有这样考虑和实施,我们活动本身才会彰显更多的内涵。从这个角度上说,希望每个人都能把自己能掌握的事情做好。比如老师完全可以努力地把课堂站好,把教学做好,因为这是你个人就可以掌握好的事情,不会有人去干扰你。淮阴中学
3、语文学科王进老师,是我过去的教研组长。她在退休前和我说过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非常受益。她说,做了一辈子老师,感到非常幸福。她说了几个原因,其中一条就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大都可以自主。王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语文老师,她对语文教学一直孜孜以求,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她的教学,发现敏锐,认识深刻,且善于与学生互动交流,深受学生及同事欢迎和敬佩。我这里简单介绍几句,希望大家能从她身上获得一些启发。下面,我来谈谈公开课这个话题。现在,我们每学期多次开设这样的公开课,其价值在哪里呢?对于组织者来说,要给老师们带来什么?对于观摩老师来说,要关注什么呢?结合这些问题,我谈三点想法。第一个是要给
4、老师们带来一个意识,并促进他们强化这个意识:我们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执教的这篇文章是一个例子,其实我们这节课也是个例子。就观摩老师来说,不是让你来观摩这节课,然后回到自己班级也照葫芦画瓢给自己的学生上一遍,而是让你边观摩边思考:这节课或某个教学环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效果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两者区别在哪里?如此等等。这就是一种“改进”的意识。对执教老师呢?意义似乎就更多更大了。刚才,我让两位执教老师做了说课,大家看到了我只请他们说了与试讲相比,在哪些地方做了改进,改进效果如何。我想大家都能明白这里的意图,即公开课要能体现改进的意识、改进的方法以及改
5、进的原理。我市初中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形成了五级教研活动机制,以后我会用文字将之总结出来,然后与大家分享。第二是要让老师注重优化教学方法。优化的方向是什么,怎么具体优化,这个先不具体展开,希望大家从我后面的发言中有所收获。第三是要老师强化教学理念更新。我们不断开设公开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重在引导广大老师更新教学观念。这几年,我强调语文教学要有滋有味,这个方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甚至认为它是一条教学公理,不需要谁去证明。因为,这是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而不是追求什么固化的模式;语文教学是最不能追求什么模式的。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做到真正的有滋有味呢?现在我们探究出一个路径,是四个字,叫言语创造
6、二这个言语创造也是有滋有味”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它使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滋有味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滋有味区别开来了。什么是言语创造?其具体内涵大家可以到专题微信公众号上去查阅,我这里只简单阐释一下:言语就是指教学要围绕“语言”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创造就是指教学设计及实施要讲究创意性和实效性,这是彰显语文教学的品质。语文教学,不围绕言语不行,否则容易跑偏;没有创意也不行,否则不容易吸引学生投入学习,使学习真正发生、高效发生。今天两节课不少地方都是有创意性的,所以课堂生态和质量非常好。言语创造的下位又是什么呢?就是三个有,即课堂应该具备三个有:有意义+有意思+有效率。这三个有是个整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们 公共 生活 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