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说扬州盐商与“八怪”.docx
《康乾盛世说扬州盐商与“八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乾盛世说扬州盐商与“八怪”.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廉g三i糊州盐商与八怪在中国历史上,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这一百多年期间,国内民族矛盾淡化,经济日益发达,在这一百多年间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工在盛世下的扬州聚集了一批这样的画家,他们个性鲜明、立意创新,他们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接近生活,突破传统,他们被人称之为“八怪,扬州人讽刺那些相貌怪异、丑陋的人为“丑八怪工但笔者认为这里的“八怪”并没有讽刺他们的意思,而指的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标新立异。有关“扬州八怪”中的“八”字,说法众多。如在清代学者汪(王)望的扬州画苑录,其中提到“怪以八名”,但仅仅列出李解、李甦二人:清代凌霞的天隐堂集扬州八怪歌认为是金农、郑燮、高
2、凤翰、李方膺、李解、黄慎、高翔、汪士慎八人。现在的学者普遍认为“扬州八怪”不是为实数,俞剑华说“愚以为是诸人者均曾树帜与维扬之画坛,当时虽然冠以八怪之名,而人数却不止于八人,并无固定之人名.后人遂不免稍有出入。今列其同者前而列其异者于后。以其人均为当时之名家,而其画亦足以当怪之名而无愧也。”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地界上的重要的画家不止八人之数,实则约有十五、六人。我们在查阅“八怪”的资料时会发现这群人中仅有几个人是扬州籍,其余人则是来自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其中很多人曾游历过其他地方,也曾暂居过其他地方,其中不乏江宁、杭州、苏州这样的繁华热闹的大城市,但是他们最后都选择定居扬州。可见在当时,经
3、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扬州吸引着这些文人墨客驻足。那么,当时的扬州为何如此兴盛?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处在社会高层的“读书人”为之向往。扬州有着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迄今以近两千五百年,春秋末吴王夫差筑祁城、开邦沟。扬州地处江淮地区,东临东海,南临长江地居南北之中。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东南要塞、南北交通枢纽。“扬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一书中:“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乌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筱荡既敷,厥草惟天,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簿、齿、革、羽、毛惟木。鸟夷卉服。厥筐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当时的扬州指的并不
4、是城市,仅作为一方地域的名称,那时天下分九州其一便是扬州,那时的扬州涵盖了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现在的扬州,春秋时称“祁”,秦、汉时称“广陵”、“江都”,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店高祖武德八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那时的扬州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在明末扬州迎来了第二个经济高峰,成为全国盐业交易最大的中转站。虽然在清军入关时历经战火、饱受损失,但凭借其盐、漕、河三大有利条件.经济与日俱增,在乾隆年间达到了其顶峰。有孔尚任作诗
5、:“东南繁华扬州起,水路物力盛罗绮,朱橘黄橙香者椽,蔗仙糖狮如茨比。一客己开十丈筵,客客队列成肆市。”扬州得以繁荣是以“盐”盛。两淮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区,两淮地区的中心就是扬州。乾隆时两淮巡盐御史李元发在盐院提名记中写道:“两淮岁果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嘉庆时期两淮盐法记杂记中道:“淮扬天下一大都会也,舟车之辐辕,商贾之萃居.而盐荚之利,南壁荆襄,北通漳、洛、河、济之境,资其生者,用以富饶。”由此可见当时的两淮地区扬州的赋税在清朝时可占全国近一半之大,历史上从未有这样的一个城市、地区可以在国家生计方面占这么大的比重。殷芸的小说中的一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以将扬州的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盛世 扬州 盐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