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扬州盐商古宅.docx
《寻访扬州盐商古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访扬州盐商古宅.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向研因滴S宅翻开扬州悠久厚重的档案史册,在250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扬州城由山上移到了山下,由最初的军事、政治城堡变化为经济文化城市。明代中叶以后,扬州成为南灌北运的咽喉、全国盐业的中心,清代达到当时中国城市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巅峰,居世界十大城市之前.列,闻名于海内外。扬州的繁华以盐业而盛,盐业的繁盛离不开盐商,所以扬州的经济、文化又与盐商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永乐帝迁都北京以后,财政收入依然仰仗江南,扬州这南北物资转运中心的地位日显重要,大批商人纷至沓来,扬州成为全国富商聚居最密的城市,据明(万历)扬州府志序记载,当时扬州平均每20个商人中就有19个是外地商人,而这些外地商人中徽州商人又占了绝大多
2、数。清代(嘉庆)两淮盐法志中所列80名盐商,徽州盐商就占60名。徽商带来徽派建筑徽商是自明代中叶开始一直到清末民初的数百年间活跃于全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徽商的骨干力量就是盐商。明代万历年间的歙志称:“今之所谓大贾者,莫甚于吾邑,虽秦晋间有来贾淮扬者,亦朋比而无多。”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五中记载,黄崇德业盐扬州,“博览多通,及监司下询,则条陈利害,言论侃侃,监司辄可其议,下其法于淮之南北。大淮海诸贾,多三晋关中人,好唾奇画策,见公言论,皆削稿敛衽从公,推公为纲”,足见徽州盐商不但在两淮盐业中声势显赫,而且手眼通天,可以左右国家的盐业政策,其势力之大
3、使山陕商人难以抗衡。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年代,当在有明中叶。故扬州最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故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等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也。”扬州的经济和文化与徽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商们带来的影响扩大了扬州文化的外延,加深了扬州文化的内涵,自然也反映在扬州的住宅建筑上。扬州老城区有相当一部分住宅建筑是当年徽商们留下的。扬州的老城区有新、旧二城之分,共有街巷近600条。旧城的街巷平直而方整,两侧的住宅建筑一般都比较矮小;新城的街巷则弯曲而幽深,两侧的住宅建筑都较为高大。旧城是元代至正十七年截取宋大城西南隅改造而成,改
4、建时有较为完整的规划,府署、县署在中轴线上,多数街巷或与这条中轴线平行,或与这条中轴线成直角交错,构成矩形网络。新城是明嘉靖三十四年,为抵御倭寇入侵、保护旧城东郭外自发形成的工商业区而筑。自发形成的工商业区自然不可能有规划,只能是你占一块我用一方,留下一个通道就成了巷子,这种各取所需的不规则的“私搭乱建”主要是当时旧城东郭外地势卑湿、沟汉纵横,建房还要考虑到“风水”。据芜城怀旧录记载,有一次乾隆帝南巡到扬州,问扬州进士秦黄,新旧二城有何区别。秦黄回答,新城盐商居住,旧城读书人居住。新城居盐商是为了行盐的方便,盐商的居处,仓库多集中在新城沿运河一线,即今南河下、北河下、东关街一带。如大盐商江春、
5、绝志道、黄晟、徐赞侯的住宅都在南河下;马曰3、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在东关街,这些住宅原先无一不是家家楼台、处处花草,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如今都已破败,昔日的辉煌只能从历史档案中寻觅了,倘若今后在城市改建中,能进行恢复性的建设,那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新城居商贾、旧城居儒士”既是城市布局的特点,也是扬州住宅建筑分布的特点。扬州盐商建筑的特点从平面布局上看。扬州盐商的住宅建筑方整紧凑,多是三间两厢(包括明三暗四、明三暗五)的一宅数进。封建社会历代政府对平民百姓的服装、住宅等有严格的规定,等级制度森严,不可逾制。明史卷六十八舆服志中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6、。三十五年复申禁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正统十二年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间者不在禁限。”商人的财力虽富可敌国,只有少数能跻身于官场,大多数是庶民,扬州盐商的房屋虽大多数已逾制,但在规模上仍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这“暗四、暗五、多进”也可谓是当时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典范了。扬州盐商的住宅建筑外墙一般都较为高大、厚实,青灰丝缝的青砖墙围起深院,外观方正平直,山墙和后檐墙一般不开后窗,商人们讲究“暗室聚财这高大的围墙构成扬州的小巷,住宅深藏于其中,使宅内保持安宁恬静的气氛。实墙的顶端是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一折一折由低到高地上升。又一折一折由高到低地下降,每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访 扬州 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