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儒相济清代扬州盐商的文化角色.docx
《商儒相济清代扬州盐商的文化角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儒相济清代扬州盐商的文化角色.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商儒相济清做州盐商的文化角色一、明清商人地位的抬升依据儒家对理想社会结构的设想,在“士农工商”的阶层中,“士”为四民之首,而“商”则长期处于社会的末流,即“国有四民,士为上,农次之,最后者工商,而天下讳言贾。”1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商人通过交换的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带有“重利而不重义”及“不劳而获”的色彩,这是儒家伦理等级秩序所极力反对和贬低的。其二,商阶层的流动性较大,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社会而言,最具有威胁性、最难以控制的一股力量,“商贾的抬头便是地主的式微”2。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限商、困商甚而辱商的做法。如汉代的商贾“不得衣丝乘马,重租税以困辱之,隋代限制商人入仕,唐代的商人不得
2、与士人为伍。北魏时期商人阶层的兴起还曾引起寒人的恐慌,后者施加压力使政府颁布诏令,勒令商人不得入仕,以此打压商人阶层的抬头3O至明代洪武年间,统治者还延续了“轻商”、“贱商”的旧格局,规定商贾之家只许穿布,不许穿袖纱。然而自宋代迄清,“商人之势益重”4,儒家传统的价值体系不断地进行调整,士大夫在四民论上有了明显改观,社会对商人的一般看法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义利之辨在士大夫中间仍是一个涉及道德的明确论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之间相互对立而不能融通,朱熹的主张则是“义利不双行:但是,到明代后期社会已不乏士人转而经商的案例,阳明提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5,
3、代表了明清儒家四民论的新观点。清代全祖望(17051755)的父亲曾告诫他“为学亦当治生”6,这是清代士人普遍认同的论点。在这里“治生”虽不是劝导文人一味追求“利”,而是以“量入为出”作为原则,但更强调文人在为学的同时要兼顾到“利”的问题,即经济生活是独立人格的保障,而不再把“利”当作是“义”或“学”的对立面。既然传统义利观念发生动摇,士大夫对商业、商人的看法也随之改观。如明代的李维桢极力纠正传统士人耻为商人作传的偏见,认为“贾人有孝弟者,又讳不为传,何也?”7至阮元生活的清嘉庆年间,士为商人立传己经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文人在传记中往往夸赞商贾的生平事迹。在一定程度上,士竟成为商的代言人,所谓
4、商人的意识形态其实是通过士的笔或舌而建立起来的。”8以传统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松动为前提,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十分显著的抬升,以明清时期势力最为突出的徽商集团为典型,在经营领域中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威望,”这种发言权不但得以巩固,而且已渗透到文化领域。”9盐商的雄厚实力不仅表现在这一群体所占据的社会财富,还在于盐商为朝廷创造的丰硕税收和巨额输纳。输纳包括正项、杂项、杂费、捐输、帑息和官吏私收。根据统计,乾隆时期两淮盐商仅捐输一项有银2850.5万两,这些捐输的流向主要有军饷、慈善、朝贡、工程、庆典等。捐输是盐商获得财富后回馈朝廷与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盐商群体的沉重负担。不可否认,通过加强与朝廷的依
5、存关系,盐商集团巩固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也扩大了整个商人阶层的社会影响,甚至能够进入封建政治体制之内。清宫扬州御档收录的一份康熙五十二年的奏章,记载“众商人欲在京中拜千佛谶祝颂”10,皇帝许可两淮盐商进京朝贺圣寿,说明这时商人群体在政治话语体系中影响力的增加。乾隆南巡的费用也多来自两淮盐商的捐输,盐商群体因此得到皇帝的重视。乾隆中期,江春是两淮区域最有影响的总商,据清盐法志,江春领衔的助饷、助赈、助工三大捐输,约有银一千万两11o报效行为也确使盐商获得了朝廷的提携。选举志殊恩统计,约有50名歙县徽商被授予荣誉官职,其中江春获得了“以布衣结交天子”的美名,成为著名的“红顶商人”,“受宠若惊,触黜如
6、畏,亦不自知其所以然”12o以上这些案例表明清以盐商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其社会地位己有相当幅度的提升。二、扬州盐商与文人的关系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清代扬州,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和商人地位的变动集中体现在士商关系的变化中。乾隆年间,文人洪亮吉(17461809)观察到当地有商人地位驾于士人之上的现象,他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偕友人汪中出游,见扬州书院的学生叩一商人曰:“昨日前日并曾至府中叩安否,知之乎?”而商人甚为傲慢,“微颔之,不答也。”13洪氏的这段观察具有相当的示范性,代表了十八世纪士商阶层地位的变动。在扬州,文人不仅多与商人交往,且在经济或文化上依赖于商人组织的文人圈,士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7、。十六世纪以后,“由商入仕”和“弃儒就贾”同样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徽商家族重视文教,在传承过程中多有“由商入仕”的变异现象。“功名繁盛必与商人财富有关系”,相比农耕之家,商人更有经济上的余力延师课子,以引导子弟争取功名。一些盐商本身带有士商混而不分的家世,其祖先不乏中举者,他们在经商成功后,往往课其子弟回归科举正途。较早开始由商入仕的盐商家庭是程氏,从第三代开始程氏的家庭成员开始步入仕途,如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程文正、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程文蔚、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程梦星。清中叶著名的经学家程晋芳也来自这一盐商家庭,他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
8、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由商入仕的现象在明清扬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平均商人家庭经过二代或三代之后,即非原先同样的社会身份。事业上几乎当盐商家庭达到小康时,年轻的成员就被鼓励从事学术方面,最终是从政,结果使得商人家庭的商人成份愈来愈淡。14顺治三年(1646)至嘉庆七年(1802),两淮盐商约三百家,考取举人208人,进士139人15O康乾时期的徽商吴fi(字舰山,号嵩堂),弃举业从商,长期在扬州行盐,但是犹不忘举子业”,他的六个儿子都未继承父业经商而是步入仕途,其中二子中了进士,一子为举人16490o由商入仕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盐商保留着强烈的崇儒情结。与此相应,十六世纪以后“弃文从商”的现象在扬州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儒相济 清代 扬州 盐商 文化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