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祭祖情绪.docx
《中国人的祭祖情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的祭祖情绪.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的祭情绪祭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追思祖先,感悟生命的意义,会让我们更加敦厚,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具有神圣感和厚重感。移民圣地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处地方经常被中国移民提及,其中有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江苏苏州的阊门和南京的柳树湾,一般而言,它们都是因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形成的,并成为移民们心中永远的家乡象征,也是永远的文化之根。明朝初年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缘于元末明初的形势。元朝末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加上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各地起义蜂起,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全国许多地方人口大量减少。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
2、下后,面对战乱后人口锐减、城乡凋敝的状况,为了巩固政权、迅速恢复生产,多次组织实施大规模的官方移民,相对安定的山西、富裕的苏南就成为朱元璋调集移民的首选地。据说,明代山西最重要的移民中转基地就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贾村西侧的大槐树下。这里在明代原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事务,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聚集之地,大量移民就从这里分批迁往其他省份。至今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鹄窝”的民谣,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数以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六百多年过去了,今
3、天,汉代古槐早己不复存在。后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修建了碑亭,碑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亭中树立刻有“古大槐树处”五字隶书的石碑。碑亭的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碑亭旁,古大槐树同根孳生的第三代槐树枝叶繁茂。此外,周围还建有献殿、思源潭、祭祖堂等祭祀性建筑。除上述三处明代移民圣地外,还有广东南雄珠矶巷、江西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福建宁化石壁村、河北小兴州等历朝历代的移民祖居地。这些移民圣地,是一块块历史的碑石,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也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成为后裔们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圣地。这些移民遗址早已在中华儿女心中深深扎
4、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祭祖对中国人而言的心理意义中国人是很在意对祖先的祭祀的,距今2500余年的史书左传就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节将至,不论是偏远乡村,还是繁华都市,人们都会燃烧纸钱,祭奠上香烛,祭奠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这也算是现代人对左传所描述的远古的先人的呼应吧。当然,中国人对祖先的祭祀并不仅仅是清明节,比如春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红楼梦中所描述贾府春节祭祖的情形,庄重而盛大,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春节祭祖的缩影。祭祀祖先活动对于中国人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心理意义的。祭祖“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最为显著。论语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民风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人 祭祖 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