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服饰史研究中的向度预设与范式转换.docx
《论民国服饰史研究中的向度预设与范式转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民国服饰史研究中的向度预设与范式转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民国服饰史研究中的向询设与畸趣在“民国热”的总体表象下,目前民国服饰史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一,对民国服饰史历史情境建构的认识存在偏颇,对“现代性”“文化转型”主导下民国服饰发展的本质特征欠缺深入认识,“问题意识”明显薄弱;其二,既基于民国史料的丰富性,又涉及到民国史料繁杂、真伪莫辩、难以终极其全的现实,在历史文献考证、运用过程中对“套式”“陷阱”等问题认知不足;其三,由于意识形态的惯性,对“民国”服饰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某些忌讳之禁,突破性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其四,民国服饰史研究的向度预设和范式转换明显滞后于当代设计史研究的期待,研究成果程式化较为普遍。本文仅就上述问题,特别是
2、民国服饰史研究的向度预设与范式转换等问题给予尝试性的探讨和论述,希望在推动民国服饰研究进展的同时,也能给其他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研究以相关的启示。一、民国服饰史研究的历史情境及文献特征服饰研究无疑不能忽视其历史情境的特殊性,民国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却是“一个两极相逢、躁动不安,糅杂了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等各种对立因素”,社会文化从“连续”走向“断裂”的敏感时期。中国近代设计发端于民国初期,在19271937的“民国黄金十年”间走向了商业化、大众化、中西文化融合的繁盛时期。但由于传统文化惰性的存在,新旧生活方式和中西生活习俗的冲突、融合等,无不反映在民国服饰发展的每个环节之中,也构建了不同于中
3、国古代任何时期服饰发展的特殊属性。此外,民国服饰发展、转型的多样性、不平衡性等,无论是从规模、广度、深度上都超越了此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在服饰观念、服饰创造者、服饰时尚中心、流行阶层性、消费迁移性、女性消费地位等方面的变革,也构成了其历史情境的独特性。在上述历史情境下,随着传统服饰观念的颠覆,中国近代服装设计体系的雏形逐渐得以建构,出现了我国第一批服装设计的专门人才。服饰观念在经历了从“改良”“崇洋”到“拿来主义”“中西杂成”“国货运动”的不断变革后,服饰设计的“大众化”“商业化”“标准化”观念初见端倪。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部分服饰潮流引领者已经冲破了传统服饰观念的禁锢,将服饰视为体现政治观念
4、、人性解放和民主思潮的一种显性载体和工具。另外,在开放包容与国际语境接轨的快速发展中,由于“消化不良”造成的文化语义的暧昧性、文化自觉的非确定性,以及“拿来主义”盛行下的肤浅与混杂状态等,都成为民国服饰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现象。理解、阐释历史的第一语境无疑是历史语境。所谓的历史语境,是指构成和蕴含在情境之中的诸多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的境况以及相互关系。理解历史就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去重建一种历史的问题情境,并通过情境分析来找到文献和历史史实之间的合理关系。在服饰史的研究中,没有了“历史情境”这个前提,也就无法确立恰当的史学观点、对历史的批评准则,更难以达到充分理解、清晰认识研究对象的
5、目的。民国时期的服饰文献与之前各朝代相比较,不论是种类、数量、作者群体,还是文献形态、属性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清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多以“官修”典籍、文人墨客的笔记为主。而民国时期却是大众化、商业化属性的文献占据很大的比例。此外,各种媒体、文人关于服饰现象、服饰观念空前绝后的论战,也形成了民国文献中莫衷一是的另一特点。其文献类型主要包括:传世服饰实物、文本文献、图像文献等。传世服饰实物主要为商品类、定制类、家庭制作类等;文本文献主要包括了各种报刊杂志的文论报导、商业广告、企业档案、典籍、地方志等;而图像文献则包括了存世照片、报刊杂志图片、插图绘画、广告绘画、设计手稿以及实物影像等,这些都属于近代文
6、化的特有产物。而存世老照片又包含:新闻照片、团体照片、照相馆照片、个人或家庭生活照片等。在林林种种的民国历史文献中,由于观念的局限、作者的视野、记录的方式和途径、编辑出版的优劣,以及文化开放、百家争鸣所带来的混杂、肤浅状况,导致这些文献资料不可避免地存在事件、人物、时间、空间等方面采信度的良莠不齐,同时还存在实物、史料存量碎片化程度较高等复杂因素。如在旗袍历史研究中,起始年代一直是长期存在的困局,究其原因就是部分研窕结论只是依据单一文献的推导或非时人文献的误读,而缺乏对时人文献的深入考察和多形态文献综合运用与剖析。因而,对文献的全面掌握、运用中的参证辨伪、征实求真,以及对图像文献解读范式的转换
7、等,都成为民国服饰史研究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和难点。二、史学研究中向度、范式的概念及其认知所谓“向度”,可以理解为问题研窕中“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也可视为是一种方法论上“选择、判断、评价、边界”的综合视角或维度。从广义的历史学及服饰史研究角度来说,向度的预设决定了以什么价值取向来选择研究的对象,以何种评价标准来衡量研究成果的得失和划定研究对象的基本边界。向度的预设和选择不仅关乎研究问题的提出,同样也关乎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创新性、价值性,以及个体、群体研究范式的建构和创新性运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提出了“范式”概念,他认为:“范式就是一种
8、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综合库恩及其他研究者的观点,“范式概念可界定为:包括理论体系(或假说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研究模型。它是研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相对稳定的分析框架或模式”。库恩还认为科学发展具有历史的阶段性,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内在结构,而呈现这一结构的模型即范式。同时“每一种范式就是一种科学观,就是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关于研究对象的观念,不同的范式可以构建不同的对象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范式的建构与转换决定了学术研究的突破与创新。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范式认知的相异性,充分建立以理解、解释为主要途径,重点探索意义、象征的范式特征,尊重社会科学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国 服饰 研究 中的 预设 范式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