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稿.docx
《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目标:1 .能理解本课各章的语意;2 .借助于朗读与讨论,认识隐者对孔子的态度,感受孔子的复杂心情。3 .体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及其深层原因。4 .引导学生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可贵及他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在情境诵i和探究中,体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及其深层原因。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课前准备知识积累卡一份授课过程导入,释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帮我们解释一下。【知道那个行不通却还要去做。】2.这句话最早是谁说的?让我们齐读第6章。【14.38章“子路宿于石门”这是鲁国都城的一个3(普通的守门人)对孔子
2、的评价。】*小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这节课,我们通过三个问题来读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一,为(做)什么?二,为什么“不可为”?三,为什么要“为”?一,孔子“为”(做)什么?资料补充,教师自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推崇礼乐治国,希望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从55岁到68岁,共计13年,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但他的主张一直不为统治者所欢迎。多次险遭不测,深陷囹圄,其间还因兵祸、饥荒等备受磨砺。*小结:所以,守门人这里所说的“为,就是指孔子为了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而周游列国这
3、件事。二,为什么“不可为”1,认识春秋我们常说,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学过历史,春秋与战国,是群雄争霸,征伐不断的乱世。文中的哪些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乱”?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我。快速浏览前三章,找到一句描写春秋社会的语句。【把握关键词】1分钟。(D陈成子弑简公(以下犯上)(14.21)弑:臣杀君、子杀父、卑杀尊、幼杀长。补充春秋史实。“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一一司马迁史记【春秋时期,君臣等级,人伦秩序荡然无存;以下犯上的现象比比皆是。】(2)今之从政者殆而。(从政危险)(18.5)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建功于世),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4、(保全性命)。方今之世,仅免刑焉(不受刑就算好)。一一庄子人世间(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动荡不安,以洪水为喻,形象生动)(18.6)*小结:的确,孔子所处的春秋是一个弱肉强食、秩序混乱的乱世。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所希望的天平盛世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他的理想注定落空。(板书:时代不容)2,认识他人对孔子的评价既然时代不可逆转,于是更多人选择了“不为”,那些“不为”的人,他们又如何看待孔子的“为”?我们来学习2、3、4、6章1,结合之前预习,一生归纳:这几章里,除了孔子与子路,还出现了哪些人?【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藤丈人、荷葺者】2,他们如何看待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节约时间,教师罗列
5、他们对孔子评价的句子,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些句子所在,在明确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弦外之音,概括这类人对孔子“为之”的态度,用一个词来形容。适当同桌间父流。他人对孔子的“为之”是持的态度。【总体:不理解、不认可、批评、嘲讽、规劝】(可让学生举例说明,并作补充)(1)楚狂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这两句以凤来比喻孔子,据说风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所以说“德衰”,批评孔子道德衰微。(2)长沮是知津矣。(嘲讽讥笑,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的,)桀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高傲,不屑,对孔子的怀疑,见劝说孔子无望,转而劝说子路,策反孔子的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可 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