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对尊格认定的考证.docx
《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对尊格认定的考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对尊格认定的考证.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江尊格认定的考证目前,学界有关犍陀罗弥勒菩萨图像特征的考证,可以追溯“七佛一弥勒菩萨”造像组合与刻在迦腻色迦王货币上的有铭文的弥勒(MaitreyaBuddha)像的图像,并已经将“左手持瓶”的图像特征认定为犍陀罗弥勒菩萨图像的依据。而近年随着大量对以往图像数据的整理研究和新的考古数据发现,有很多犍陀罗菩萨因造像部分残损,尤其是印相残损,而无法依据“左手持瓶”图像特征认定尊格,也无法通过这些珍贵的遗存,来真实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因此,对于犍陀罗弥勒菩萨尊格认定的考证,毫无疑问需要对犍陀罗弥勒菩萨的图像特征展开更细致更全面地综合考证,在这一前提下,遗存造像的图像学考证是首要的,文献数据成为重要的
2、印证与补充。笔者曾先后多次前往印度、东南亚等佛教历史遗迹田野考察,结合田野考察与文献、图版等资料,统计整理“左手持瓶”明确尊格的犍陀罗弥勒菩萨单体造像(立像、现趺像、交脚像)和浮雕叙事说法像共计五十例,下面将造像有关发式、头光、小髭、耳铛、腰珞、臂钏、腕钏、帔帛与手印等相关图像特征分类考证,列表如下表1:泛指环状的饰物,包括挂在颈部、垂于胸部、戴于头部、手臂和小腿等部位者。主要是用珍珠、宝石和贵金属串联制成的,包括华蔓(植物花朵)类。此饰物多为线形,或称带形,即从左肩斜挂到右臀部,而不及腿部下侧,常见最短者,也就在乳房下一绕而上;也有掖在腰带内的;长者则从臀部一绕。这种胸饰梵文称为YajnOP
3、avita,汉文译作“络腋”、“神线”、“神索”、“净绳”、“持供”等。据说婆罗门教徒在学习吠陀经典完毕之时,得授此线以为标志,佛教造像用此是从婆罗门教中移植而来的,汉化佛教的塑像家习惯上称之为“绶带”。通过上述图表整理统计,发现有关犍陀罗弥勒菩萨图像特征的分类考证,除左手持瓶的手印外,主要集中在发式、装饰物的图像表现。而在统计造像装饰物中,除了耳铛、臂钏、腕钏以外,还有身上佩戴的项圈、护符绳饰及络腋等,这些装饰物与其他菩萨像在装饰物的关系上,很难找到特定的规则。然而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发式的图像特征与其他菩萨尊格之间的重要关系,下文将详细讨论。此前作者已就犍陀罗弥勒菩萨持瓶的图像特征、宗教内涵与
4、象征意义做过相关考证1,下面就有关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图像特征展开详细考证,并进一步结合文献追溯宗教内涵与渊源,以期使其更明确化并提出关于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对尊格认定的观点。一、图像特征整理左手持瓶尊格明确的犍陀罗弥勒菩萨造像共计五十例,通过统计分类可以看到,犍陀罗弥勒菩萨造像发式整体表现为:头顶束发或波浪状顶髻,其中束发主要表现为8状束发,而结髻发式则表现结珠发带或素绳结髻,部分有缨络或卡子状装饰物,头发呈卷发或波浪形披肩。按照上述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图像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束发与结髻,其中又细化为几个小组,具体表现列表如下表2:由上述图表数据所示,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呈束发有27例,结髻23例。
5、其中束发按细节表现不同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立8状(图1),13例,发式顶髻作立8状顶髻,束发相对8状中心部位要向上拉,使得发髻两端向上立起,这应该与束发用绳,或者束发的力度有关,并饰有结珠樱珞,波发披肩;第二组小8状(图2),5例,发式顶髻作小8状顶髻,束发的形状如同8样,结成蝴蝶结,左右对称,束发中间用结珠碟珞装饰,波发披肩;第三组8形带状(图3),9例,发式顶髻作8形带状,头发似带束起,垂于额头左右,额头上部饰有结珠璞珞,波发披肩。结髻发式按结髻装饰不同表现可以分为二组:第一组结珠缨络(图4),11例,表现有结珠缨络、结珠发绳、卡子等装饰物;第二组素绳(图5),12例,表现为没有任何装饰物
6、的素绳结髻。通过对五十例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图像特征的考证,可以发现,弥勒菩萨发式所表现出的束发与结髻,与犍陀罗释迦、观音菩萨发式敷巾冠式的图像特征表现有着明显不同。而为了探讨这些图像特征所表现的差异性,需要进一步考证与图像特征相对应的宗教内涵和渊源,从而揭示犍陀罗菩萨发式不同尊格图像特征的规律性。下面将从宗教内涵和渊源角度展开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的进一步考证。二、内涵渊源关于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内涵渊源的考证,有必要探讨一下有关菩萨像束发和结髻的缘起。在古代印度的尊像中,最早形成了图像规范的是梵天和帝释天。现藏斯瓦特考古博物馆的一例十分古老又略显古拙的浮雕(图6),被认为可能是犍陀罗最为古老的雕像
7、之一,浮雕中台阶最下方刻有表现佛陀存在的较小的佛陀足迹,其左右刻有梵天和帝释天。另有“树下诞生”(图7)“太子灌顶”“梵天劝请”以及“释迦涅槃”等佛传图中,均有梵天和帝释天的组合。通过上述遗存可以看到,梵天梵天的起源晚于帝释天,在吠陀中还不具备神格,最初源自非人格化的中性原理“梵:在奥义书中,随着梵的宇宙创造论的权威化,中性原理的梵被神格化、拟人化,成为男性神婆罗贺摩(梵天),被当做造物主一样看待。佛教兴起之际,梵天作为世界的创造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神而受到信仰。的发式表现为将头发在头顶绢成圆形的髻,或者将卷发束起,让散开的头发披在肩上。此种束发与头顶结髻的图像特征除了梵天,在犍陀罗婆罗门行者(
8、图8)中亦多有表现。因此我们可以从考古遗存图例2明确看到犍陀罗弥勒菩萨发式与梵天、婆罗门行者发式的对应存在一定的关系,示图如下表3o通过上述对比,进一步探讨梵天、婆罗门和弥勒之间的关系,梵天作为宇宙根本原理梵的神格化、人格化形象,一方面,梵天传承着吠陀,被看作具有真言知识内涵的婆罗门的特性,婆罗门是梵天的后裔。而据经典记载,弥勒是婆罗门学者波婆离的弟子,或是儿子,或者是大婆罗门的儿子,即弥勒是婆罗门出身,应为寻求解脱的修行者形象;此外,从弥勒信仰角度考察,弥勒要成为未来的佛陀,必须专志潜心修行,修行者形象来表现弥勒最为理想3。由此,可以看到弥勒束发、结髻的图像特征从经典追溯与宗教内涵角度考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陀罗 弥勒 菩萨 发式 认定 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