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中的名物关系研究——以“椎髻”与少数民族发式特征为例.docx
《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中的名物关系研究——以“椎髻”与少数民族发式特征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中的名物关系研究——以“椎髻”与少数民族发式特征为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腐屁族物质文化中的名物关新究一以“椎髻”与rm民族发式特征为例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历史考察往往涉及实物与文献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常常会因文献词汇的模糊性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述上的偏差,对“椎髻”一词的使用就属于上述偏差中较典型的一种。古文献中常见的“椎髻”一词被大量运用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绘的语境中,后人在考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时候,由于其具体样式并不十分明确,往往会根据“椎髻”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地域归属作为当下同一区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依据。但“椎髻”一词在汉统文化语境中的语义重心在于指代异族文化,这种指代背后的参照系就是汉统文化礼仪中的“冠礼工因此,“椎髻”就并非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服饰
2、文化特征的专属特指。椎髻;发式;冠礼;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历史考察往往涉及到田野调查中出现的实物与历史文献词汇之间的名物关系问题,我们知道,由于历史的变迁,有一些名词的意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比如“馒头”一词,古代是有馅的,相当于现在的包子,而我们现在所称的“馒头”则相当于古代的“炊饼”。若不注意这种变迁,在理解、论述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特征的时候未免会出现偏差。笔者在考察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资源的时候,在绘画、雕塑、剪纸、建筑、服饰等多个艺术门类中有不少地方涉及人物装束,而这些人物装束有一些可以和当下的形制相印证,但大多数属于难于印证的一类。因为少数民族文化中活态化的多、固态化的少,
3、口耳相传的多、见于历史文献的少,这对名物关系的考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其中,涉及到湖北地区土家族、苗族的服饰文化部分,虽现存大量实物,但对其进行历史追溯时,发现即使历史文献中有不少描绘,但由于对其具体样式缺乏详细描述,所以无法建立历史词汇与实物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为对少数民族人物画像衣着服饰以及发式进行考证,发现在百苗图、黔南苗蛮图说、皇清职贡图、苗防备览等文献、图录中大量记载土家、苗、瑶、壮等民族的发式为“椎髻”但图录中的样式却又不尽相同。经查阅不同文献发现,“椎髻”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描述中经常出现,而且被运用到当下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中,成为某一个或某几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的历史依
4、据。经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本文发现“椎髻”一词不仅在汉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异邦文化中都有出现,而且从这一词汇使用所涉及的国内地域上看,涉及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的各个古代少数民族。由于对“推髻”一词作为某一个或某几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的历史依据存疑,试着就其进行辨析并求教于方家。一、“椎髻”与少数民族发式特征不同族属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直观的便是服饰、语言和生活习俗。在当下不少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论文、著作中,有不少涉及到对不同民族的发式的研究,并且有很多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来说明某种发式的名称或渊源,比较常见的就是“椎髻工吴永章先生在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中专辟一节来说明“
5、椎髻”,认为:“椎髻是古代南方诸族最为流行的一种发式。并先后列举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南齐书、旧唐书、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宋史中有关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发式的记载,并以明清以后的史料为证,认为苗族、瑶族、土家族、黎族以及云南诸族的发式都是“椎髻”,最后的结论是“总之,从先秦至清代,南方诸族相当普遍地流行椎髻发式而未衰。另外,杨国也认为:“苗瑶语诸民族之所以喜尚椎髻,同样是为了不忘祖源,因为他们都源于椎髻鬣首的古三苗2并把五色衣、百褶裙和椎髻作为苗瑶语诸民族的服饰类征。孙机先生在洛阳金村出土银着衣人像族属考辨一文中就出土人像的族属问题进行考证,认为这一人像的发式、装束皆是华夏人的特
6、征,而不属于匈奴人,其证据之一就是:“匈奴族的发式不是这样的。可见匈奴族的发式是椎髻。”3吴凌云在僧耳与椎髻从一幅拍印人头像说起中认为:“众多独特的习俗中,椎髻是岭南越族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椎髻,即将头发盘成椎状,广东农村今称为螺髻者即是。”4管彦波先生在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中认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椎髻发式甚为普遍。”5并列举了很多史书、地方志来说明这一点。但也有不同意见,比如彭年认为:“束发椎髻不是岭南越族之俗,最早盛行这种风俗的是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先民。不过秦汉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束发椎髻之俗遂被更多的地区和民族所接受而盛行于全国各地。”6周峰在
7、历代妇女的发髻及鬓、发饰、面饰、眉一文中,则力主椎髻乃我国汉民族之原有发式,其起源或更早于汉。叶大兵、叶丽娅记述了“椎髻”在周代的普及性,“周代,男子多椎髻,束发于顶,用冠帽束发。”7书中还介绍了苗族、瑶族、土家族等民族的发式均为“椎髻,包括管彦波先生也意识到:“椎髻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性的发髻形式,非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区所特有,也并非是某一个民族所独创。”5同样是椎髻,为什么学者专家的看法会出现对立?由于这属于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特征的研究,是对一个客观存在物的认定问题,所以这种看法上的对立是不同于学术争鸣的。因此,上文列举的有关椎髻的研窕中一定存在某种被忽视的因素,从而导致彼此认识不一。比如,吴
8、永章先生认为椎髻是南方少数民族流行的发式,但是就在汉书李陵传中记载:“两人皆胡服椎结。”指的是李陵降匈奴后己经接受了匈奴人的生活习惯,发式是“椎结”,而匈奴的生活区域却是北方;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说:“东京虏改为南京,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男子髡顶,月辄三四髡,不然亦间养余发,作椎髻于顶上,包以罗巾,号日蹋鸣,可支数月或几年。”说明南宋时期北方的女真族及其控制下的中原地区的汉族发式也是椎髻;另象唐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孟加拉一带、宋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时东北、朝鲜一带、明西域番国志记载新疆一带、明瀛涯胜览记载东南亚一带,发式也是椎髻,而彭年所说的汉文化传播论在那一时期恐怕还无法泽被海外。由此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少数民族 物质文化 中的 名物 关系 研究 椎髻 发式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