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状元文化研究.docx
《客家状元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状元文化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客家状元文化研究摘要:客家状元文化是指在客家区域内,客家民众对科举状元推崇和追求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它是客家社会崇文重教传统最直接和鲜明的特征和表现。自然环境使然、地方政府重视教育、地方书院繁荣发展、家族的全方位支持、家国情怀和科举功名思想的影响是客家状元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凸显客家文化教育至上的追求、营造优质教育生态环境、注重教育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等几方面探寻客家状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传承路径。关键词:客家区域;状元文化;形成原因;主要成就;传承一、研究概念界定客家状元文化是指在客家区域内,社会大众在对状元的尊崇与追求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
2、客家地域特征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梅州现今是客家人最大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素有“文化之乡”等美誉。因此,本文将梅州作为客家区域的代表加以研究,通过其鲜明的区域特征来初步探讨客家状元文化的基本特点。据查梅州历史上共出现过7位状元,由于基数过小,不能形成群体效应,因此本文泛指考取到进士功名的所有学子。二、客家状元文化的内涵及成因(一)客家状元文化的内涵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尊崇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影响下社会民众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但对于古代梅州在明清时期能够成为一个科举事业极其繁荣、文化发展极盛的“人文秀区”,其显然有着比其他地区的教育文化心理更为深刻和积极的心理内涵。这种心理内涵反映在客家状元文
3、化中便具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兴学育才、崇文重教的向学精神客家社会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几乎所有家庭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即使生活贫困潦倒,也要供子女上学读书。民间流传着众多的堂联、谚语、童谣、楹联等让客家子弟从小就生活在只有读书才有出头之日的教育文化氛围里。很多客家族谱中遢有关于劝学、助学、奖学等方面的规定,把教育族中子弟视为全族大事,一旦考取到功名,便竖楣立坊,大加表彰。在崇尚文化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客家人的地方大都建有学堂,到了科举时代后期,客家区域兴办了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官学、社学、书院义学、私塾、族学、学校,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2 .自强不息、勤奋
4、刻苦的拼搏精神客家区域土地贫瘠,林菁树密,在客家人看来,想要改变境遇,走出大山,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严酷的生存环境促使客家人更加勤奋好学、刻苦读书,至清初形成了“土喜读书,多舌耕,虽困穷,至老不肯辍业”的社会风气。加之科举考试需要优中选优、万里挑一,要想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到功名,就要有“十年窗下无人问”的苦读和“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坚强毅力。古时民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考取功名之难。因此,每一位及第成名的读书人,都经过了漫长而又艰苦的求学过程,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子弟寒窗苦读、发愤图强,通过读书走出山门,走向仕途。3 .爱国爱乡、回
5、报社会的奉献精神受梅州客家诗礼传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宁愿挑担、卖柴、做苦力,也要供子弟读书”。即使是到世界各地谋求生存、寻求出路的梅州华侨也同样秉承着这种文化传统,积极兴教办学,回馈社会,促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梅州不少中小学的创办和发展,均是由华侨同胞鼎力相助的结果。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客家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空前高涨,在侨胞的积极支持下,梅州全市七县一区均顺利通过广东省的“普九”验收。据统计,1978年至1987年,梅县地区侨胞所捐款物用于教育的比例高达43.2%,包括梅州地区的最高学府一嘉应大学也是在这期间在海外乡贤的大力支持下兴建起来的。14 .耕读传家、开拓创新的进取精
6、神客家人推崇耕读文化,认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他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开基立业,通过读书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梅州经过短短数百年,到了清初发展成“人文为岭南冠”的地区,这显然与客家人开拓创新、耕读结合的精神品质密不可分。(二)客家状元文化的形成原因研究客家区域为何能形成浓厚的状元文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自然环境使然梅州地处山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读书出仕”成为客家人最重要也是最便捷的一条道路,恰如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盛?梅州一书中记载:“梅人无产植,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工因此,客家人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出仕为官,以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
7、2 .地方政府重视教育梅州文风兴盛的原因,与当时府、州、县的一些官员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地方官员为了“教化风俗”,捐资兴建社学和书院,“教训其乡子弟”;另一方面,一些官员抱着“兴学德政垂后世”的观点,大力发展当地生产和教育事业,甚至出现捐自己的薪俸修学校,置学田,资助生活困难的生员等等的具体事例。23 .地方书院繁荣发展据载,到清代,梅州客家地区中,书院、学宫、私塾、义学、社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的说法,学校密度之大,连当时法国传教士赖里查斯也在感叹:“按人口的比例来说,不但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据不完全统计,至清代
8、嘉应州拥有21间书院,数量为当时广东省各州之最。4 .家族的全方位支持农耕社会中客家人为了提高本族声望,确保宗族的社会地位,因此大力兴学助学,鼓励族中子弟读书应试,并设有学田收取租金作为办学的经费,除了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和奖励以外,客家人还会为考取了功名的子弟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耀门楣,激励后者。5 .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心系家国,情系故土,纵观梅州的教育发展,“热心捐资办学、捐助教育基金、投身教育慈善”等的善举屡屡出现,如“万金油大王”胡文虎30年代一人捐助了Iooo多间中小学的事迹,“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在金融风暴后卖别爨、贷款捐赠内地几十所学校的大爱之举,还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客家 状元 文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