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宝库的精华,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中医药和非遗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在中医药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领新时代非遗保护发展,推动非遗传承利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实践,提升时代价值,惠泽千万群众,惠及人类健康。天津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颇具特色。特别是“建卫筑城”600多年来,“津沽名医”“卫药”等品牌烙上了
2、深深的“天津印记”。就中医药非遗项目来说,天津有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在内的一批独具特色的中医中药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个,他们不仅是天津中医药的代表,而且更彰显了天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开展天津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加强对中医药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加大对中医药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支持力度,突出服务天津的作用,让中医药非遗研究成果惠及广大传承人群,对于实现天津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针对天津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开展的调查与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课题组于2023年围绕中医药非遗传承与保护问题
3、,面向非遗项目传承人、全国非遗专家、市民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详尽的数据,了解到各个层面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传播的认知、建议和意见。(一)面向天津市国家级、市级、区级中医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中医药企业的调查本次调研了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市级非遗项目,1个区级项目。传承人的年龄均在60岁及以上,传承了至少五代,传承历史在100300年左右。在所调查的非遗项目中,代际传承的方式基本都是学生和徒弟,采用师带徒的口授跟学方式。在参与调查的项目中,有8个已经与中医院校科研院、医药企业开展了合作。如“胃肠安丸处方及传统制作技艺”项目与北京望京医院、美国克利
4、夫兰大学进行临床药理相关研究。受访对象均表示与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医药企业的合作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创新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这8个已开展科研合作的非遗项目中,有7个都是隶属于天津市的医药企业,如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未开展合作的5个非遗项目,传承人表示希望能与高校、医院开展科研合作,但苦于缺少渠道。调查发现,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资金较为充足,有来自企业自身的、相关部门的,还有合作方的资金支持。而不隶属于药企的非遗项目,资金来源仅是诊疗收入。从宣传方式和效果来看,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其宣传方式丰富,受众覆盖面广。如“通脉养心丸处方及传统制作技艺”项
5、目多次参与企业文化宣传片录制,还在“乐仁堂国药文化馆”向青年员工演示和讲解通脉养心丸工艺流程。而不隶属于药企的非遗项目宣传方式还停留在患者、亲友之间的介绍,宣传效果和力度较为薄弱。课题组还调查了非遗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他们的困难聚焦在产品的提升上,如“海马补肾丸处方及传统制作技艺”项目表示,对于一些野生药材的需求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还有对于老字号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大。而不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他们的困难集中在资金匮乏、宣传不力。综合调研结果来看,天津市中医药非遗项目处于两级分化的状态。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再技艺研发、代际传承、人才培养、
6、科研创新等方面,都有企业的大力支持,毕竟其发展与企业息息相关。而不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目前还处在作坊式的生存状态,多以小诊所的形式散在社区中,缺少资金支持、有效宣传、科研创新,自身的发展活力严重不足。(二)面向天津市民的调查参与本次调研的市民有62位,其年龄阶段覆盖2060岁之间。其中82.26%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中医药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很重要。受访对象中64.52%对于中医药非遗的有一定的了解,其了解渠道有朋友家人介绍、就诊经历、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报刊、抖音等视频平台、体验活动、参观游览博物馆等。其中微信公众号、参观游览博物馆、体验活动是受访者更喜欢的方式。在受访对象中,都接受过中医
7、诊疗,认为中医药非遗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由此可见,中医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共识,且与人们的健康生活关系日趋密切。但中医药非遗文化还需要更多、更广、更深地与市民进行链接,才能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同时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三)面向天津市中小学开展中医药非遗认知的调查对天津市34所中医药文化试点中小学校教师开展调查,结果显示86.81%的学校认为在校内开展中医药非遗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增强中小学生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重要且必要的。同时,开展中医药非遗实践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坚定文化自信。受访的中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中医药非遗活动,如中医药非
8、遗文化的参观体验活动、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中医药非遗夏令营、组织中医药非遗相关的知识竞赛、观看中医药非遗纪录片、开设中医药非遗的素质拓展课程、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太极拳、八段锦等。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三种形式为中医药非遗文化的参观体验活动、中医药非遗的素质拓展课程、参加中医药非遗夏令营。调研结果显示,他们遇到的困难有师资力量不够、活动经费不足、缺少获取中医药文化活动的信息渠道等。这些中小学希望从中医院校获取专业支持和资源,如组织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参观、体验;得到中医院校专业较师的指导;与中医药院校联合举办活动、竞赛、展览等;中小学及时沟通共享中医药文化活动资讯。(四)面向全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
9、产专家学者的调查课题组邀请38位全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调查。受访专家认为,目前中医药非遗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中医药传统技艺有失传的风险;宣传手段单一,效果不佳;传承人培养滞后,出现人才断层;缺乏与中医院校、医院的密切合作;传统技艺创新乏力;科研水平不高;缺少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专家提出中医药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发力点有六个。第一,增强传播意识、丰富传播形式,提升传播效果。第二,深入挖掘中医药非遗的当代性和现实价值。第三,积极在中小学、社区、博物馆开展体验活动,提升公众对于中医药非遗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第四,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充分的沟通,给予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10、。第五,与中医院校、医院开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第六,加强中医药非遗项目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联系。二、天津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一)对天津市中医药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支持要因“类”制宜如上所述,天津市中医药非遗项目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有企业的大力支持,其发展前景乐观。第二类则是需要更多关注的非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如属于医疗技艺类的中医药非遗项目,除少部分依托于中医医院或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外,绝大多数表现出传承人匮乏、传承经费少、传播意识差等状况。建议相关部门提供专项资金的支持,用于非遗项目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还可与医院牵线搭桥,促进二者合
11、作,发挥中医药非遗项目的优势,借助医院这个更大的平台服务于市民健康。例如,天津市市级非遗项目“荀氏经筋推拿点穴法”笫四代传承人刘明钧,受聘于天津市泰达医院中医推拿科科,担任滨海新区音乐医学应用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暨南开医院开设“荀氏经筋推拿点穴法传承工作室:刘明钧医生培养了的第五代传人多位,有泰达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的医生。“荀氏经筋推拿点穴法”项目在几家医院的支持与合作下,将荀氏推拿点穴术发扬光大,更好地为本市人民健康服务。(二)扩宽中医药非遗项目的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宣传策略,提升传播效果在中医药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增强传播
12、意识,提升民众对它的认知度,重视市民的需求,要“投其所好”,在他们经常接触、乐于接触的渠道上下功夫,做好中医药非遗文化的传播。在移动互联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新的传播形态不断出现,为中医非遗项目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天津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2022年3月开始,联合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共同推出中医名家谈二十四节气防病专栏,以文、图、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截至2023年3月,该栏目共发布24篇,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点击量累计月10.4万余次,“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近103万次。学校还与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合作,截至2023年8月,累计点击量120
13、万余次,在全市和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三)建设和开辟中医药非遗博物馆、展区,为市民提供更多体验和参观的场所对于中医药非遗项目的宣传,线下实景参观和体验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天津市能够参观的中医药博物馆数量不多。有乐家老铺药酒博物馆,是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师古传承,创建的集药酒酿制、药酒文化、中医药文物收藏、艺术品创作、参观者品购为一体的药酒博物馆。还有“津门医粹”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门诊大厅,以24小时开放式展厅为特色,是天津市第一座以宣传研究天津市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博物馆。天津中医药大学也是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除此之外,坐落于静海区的天津
14、中医药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除了建设中医药非遗博物馆,在现有的博物馆内,增设中医药非遗文化相关展区,也是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例如,天津科学技术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展区2023年6月正式开放,以认识和学习中医药为主线,以互动参与类展品为主体,重点展示中医诊病、治病以及辨药、开方、制药等内容,并与天津中医药现代发展有机结合。科技馆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让中医药文化“活了起来”,如混合现实互动趣味人体系统、智能经络互动体验系统等。展区用中医科学家探索中医、发展中医的精神,激发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喜爱,打造出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实践平台,提高了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接受度。(四)加大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她
15、的资金支持力度,将中医药非遗科普教师的服务工作纳入评价体系增强天津市中小学生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重要且必要的,而且开展中医药非遗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坚定文化自信。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中小学在开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缺少中医药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他们希望得到中医院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与中医药院校联合举办活动、竞赛、展览等;从中医院校获取专业支持和资源,如组织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参观、体验。目前,天津市只有天津中医药大学一所中医高等院校,设有一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自2017年至今,开展了上百场次的中医药文化相关活动,均是该校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志愿服务,不纳入学校的工作量和考评体系。但每次活动,从策划到实施都需要多位老师的协同合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老师们均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的情况下来参与志愿服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因此,建议将参与中医药非遗科普教师的工作纳入学校评价体系,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中医药非遗传播工作中来。三、结语综上所述,相比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中医药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因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1。身为中医人,要勇挑重担,做好实地调研,挖掘需求与问题,结合本地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探寻解决对策,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