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家校共育行动.docx
《基于地域文化的家校共育行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地域文化的家校共育行动.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基于地域文化的家校共育行动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生源以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我们班30名学生只有2名是本市生源。调查发现,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从事着重体力劳动,他们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因此尤其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也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经常对孩子棍棒相加。在如此矛盾的家庭氛围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亲子关系也日趋紧张。另外,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严重依赖,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鉴于这一现状,我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地域文化的家校共育行动。为了改善亲子关系,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2、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让家长和学生融入某州生活,我与任课教师们在尊重学生和家长家庭现状的前提下,开展家校联合行动,共育具有家国情怀的环融好少年。家校共育行动的体系建设:全员参与1.打造“三位”立体学习空间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我校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性更强;“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地位更加凸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会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感而不是压迫感;社会力量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本次家校共育行动将以学生生活轨迹为中心,打造以学校为主位、家庭为本位、社会为补位的家校社三方联动立体学习空间,彼此环绕,互为支撑。2,组建“三师”联合育人队伍“三师”联合育人队伍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建设由
3、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主导、“家庭教师”参与的联合教师队伍。班主任全面负责,任课教师职责分明,“家庭教师”由家长担任,大家相互合作,共同育人。家校共育行动的内容架构:五育融合本次家校共育行动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精准定位主项目。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抓住现象进行调查,结合资料选定具有某州烙印的亲子实践主项目。第二步,小口切入子项目。以生活经验为起点、以核心知识为拐点、以五育融合为支撑点,设计并实施具有生活趣味的子项目。第三步,盘活资源延伸项目。盘活外来居民资源,分享具有地域特色的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见图1)。图1基于地域文化的家校共育行动的具体内容1.精准定位:选定具有某州烙印的亲子实践
4、主项目任课教师们在中午分饭分菜时发现,学生们在吃“营养饭”(即豌豆饭)时胃口好,食量大。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级里展开了调查,学生们都认为营养饭有豌豆、胡萝卜、香肠、肉等菜品,既美味又有营养,且某州米饭特别软糯香甜。于是,我查阅了有关某州稻米的资料。“苏湖熟,天下足”,太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稻米的主产区。中唐以后,随着塘浦坪田系统的逐步成型,某州成了“天下粮仓”之一。在某州潞村,一件件出自“钱山漾遗址”的耕田器、石犁等文物仿佛都在讲述着一粒粒某州稻米的故事。于是,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教导,鉴于学生爱吃“营养饭”的实际,结合我校地处农村,综合多个学科,我决
5、定以“水稻”为主要载体,将主项目定为“稻述某州,家国情怀”。2.小口切入:设计并实施具有生活趣味的亲子实践子项目(1)设计并实施以生活经验为起点的亲子活动基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情况,我设计了烧制豌豆饭、烧制乌米饭、酿制甜酒酿这三个极富烟火气息的子项目,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家长参与度。豌豆饭的制作是由劳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食堂,邀请食堂阿姨做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并在午餐时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放学后再教给父母。乌米饭的制作则是由我和学校领导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生态劳动校外实践基地一一灵粮农场,由农场里的工作人员做指导,让学生感受一粒大米的神奇变化。甜酒酿是在寒假里完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地域 文化 家校共育 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