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特性看丝路人文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docx
《从中华文明特性看丝路人文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华文明特性看丝路人文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中华文明特性看丝路人文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自倡建“一带一路”以来,习近平主席提炼出“丝绸之路”“丝路精神”“丝路文明”“丝路人”“丝路伙伴”等概念,强调“丝路精神”对共建“一带一路”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共建“文明之路”尤为重要,即构建丝路人文共同体,并向世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从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提出增强“一带一路”共建互信的中国主张。本文聚焦于“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问题,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探讨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共处之道,尤其是建设丝路人文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是为回到丝路语境认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新尝试。创新性:中华民族在丝绸之路上成长与复兴的动力(一)创
2、新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生动力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形成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意识,并积淀成勇毅进取的民族品格。如今,更是在创新应对丝路共处问题的严峻挑战中成长与复兴。中华文明在连续不断的“挑战一应战”中获得了生长动力,外部环境的征服与内部自决的强化相伴其中,并在丝绸之路上实现时空双维文明接触,既实现了中外文明于不同时代的物质、制度、精神、心理等多层面横向接触,又实现了中外文明自汉唐至当代的跨时段纵向接触,凸显丝路在中华文明成长中所发挥的空间支撑与时间维系的双重作用。“一带一路”承载着中华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丝路命运与中华文明命运互为因果并形成
3、共构关系,表明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华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其中,中华民族在创新应对“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共处问题中得以成长,古今丝路创新性伟大实践即为明证。(二)古今丝绸之路彰显汲古向前、开拓进取之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J“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J张骞“凿通西域”走向世界的壮举、郑和“七下西洋”走向世界的壮举,以及“一带一路”正在重塑“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的伟大新实践,均是上述精神、品格的历史荣光与现实写
4、照。2014年6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缔结丝路天然伙伴所需地理通达、往来便捷、人文有序的真实写照。中国在多元文明交往中所具地缘优势得以凸显,尤其是草原丝路、绿洲丝路、陆海丝路间的互联互通,推进了中外文明交往互鉴与创新发展,形成由“信息、思想、价值、规范、认同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吸收”的文明进程,使丝绸之路成为基于共享场域内解码“中国与世界古今关系”共处问题的密钥,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性格,折射出中华文明与时偕行、积极进取、刚健日新之创新价值导向。(三)丝路文明交流推动中华文明守正与创新
5、并行发展中华文明追求的创新是在坚守天地人间大道、正道基础上的守正创新,唯有“守正”,才能真正地创新、创造。“守正”意味着中正平和,在创造中要有坚守、坚持和延续。中华文明充溢着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性,其文化自信与充满活力的创新亦体现于丝路文明交流中。当下,弘扬“丝路精神”的共建“一带一路”新实践,正从三方面着力重新阐释“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一是针对西方“文明冲突论”,中国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中具体践行;二是针对西方“零和”博弈的国际关系论,中国提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中渐显实效;三是针对西方单边主义主导的全
6、球治理理论,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具体显现。这与中华传统文明中尊重、和平、和睦的理念一脉相承,且对塑造顺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合作模式深富创新含义。从文明交往一国际关系一全球治理三维度探索“丝路多元行为主体间的相处态势及其相处之道”,为构建“中国与世界未来关系”注入了不竭动力。包容性:中国建设丝路人文共同体的方略(一)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生机勃勃并度续至今的重要源泉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由其突出的包容性等特质所决定的。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
7、丰富发展。中华民族主张民胞物与、万邦协和的天下观,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且在与其他少数民族开展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在与其他文明开展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中形成丝路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在倡建“一带一路”新实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华民族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彰显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突出特性。中外文明在物质、制度、精神、心理上跨时空的相互影响,显现出成长型文明所特有的“多样性和分化趋势“,但又在同一个时代开展中外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在经文并举中形成了丝路人文共同
8、体。(二)“郑和符号”与“丝路精神”的对接共塑了和合共生的文明力量郑和“七下西洋”壮举在丝路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由郑和崇拜、郑和文化、郑和精神三个同心圆共就了“郑和符号”,使“历史郑和”在“携带着意义而接收的感知”中产生了“文化信码”功效,形成郑和“符号现实”,并由三个圈层的“意识图景”组成:内层的“郑和精神”亦即和平与发展精神,郑和航海图与肯尼亚“郑和村”等所负载的航海知识、地理知识、亚非历史知识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的“民族精神”,成为建构丝路认知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层的“郑和文化”亦即互惠型经济观、包容型人文观、合作型安全观,以经促文的丝路相处模式、以朝觐为主的宗教外交、双向宗教交流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文明 特性 丝路 人文 共同体 建设 逻辑 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