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监于万国”到“半壁为之肃清”.docx
《从“监于万国”到“半壁为之肃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监于万国”到“半壁为之肃清”.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监于万国”到伴壁为之肃清”如何有效加强地方监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自黄帝起至清末,中央政府监察地方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验。其中,以汉代刺史制度和明代巡按制度为代表,中央派员监察与地方监察官员监察相结合的双维监察体制,可以说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黄帝时期,就开始探索加强对地方部落的监察。据史书记载,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即通过设置左右大监派驻到地方部落,承担监察之责。周朝灭亡商朝后,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旧都,并派自己的三个弟弟在各自封地就近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对其他诸侯国,周天子主要通过派遣监官进驻实施监督监察,即“监之于内工在交通和通信极其不便的情况下,
2、巡守也是加强地方监察的重要途径。据说,黄帝曾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舜多次巡视四方,流共工于幽陵、殛鳏于羽山,而天下咸服。周天子的巡守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李商隐有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中,周穆王乘八匹名马日行三万里,即行巡守之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也会通过巡守或派遣官员巡行地方的方式加强地方监察。战国时期,御史己承担了地方监察的责任。秦朝统一全国后,在诸郡设监御史。监御史直接听命于中央,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地方监察。刺史为中央监察官员,由中央派出,对中央负责,秩为六百
3、石,重点监察诸侯王、国相、郡守以及地方豪强。刺史受御史中丞领导,与地方无关,充分保证了刺史监察地方的独立性。同时,朝廷制定六条问事,明确规定刺史的六项权利,强调抓住“关键少数”,突出监察重点。刺史加强对地方监察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定期巡察所辖郡国,另一个是接受吏民举报。刺史定期巡察所辖郡国,称为行部。刺史行部时间一般定在每年八月秋收开始之时,每年年末刺史回京都汇报情况。起初,刺史在监察区内没有固定住所,使他们亲临郡国又不常驻郡国,以避免与地方官吏勾结。同时,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有处置权而无弹劾权,对秩二千石的官吏的违法行为必须上报御史中丞,不能擅自处理。在汉灵帝时,刘焉建议改刺史为牧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万国 半壁 肃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