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统绪意识的建构与演化.docx
《中国古代统绪意识的建构与演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统绪意识的建构与演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统绪意识的建构与演化关键词:统绪意识道统政统学统文统在中华经典阐释传统中,统绪意识是最重要的思想认同之一。立统绪以编年,是史学的传统,它包含了政治的正当性、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的正统性,对于古代的朝代更迭、思想建设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根源性的影响。统绪意识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与民族文化基因。受上古以来祖先崇拜、宗法伦理以及政教一统思想的深刻浸淫,古代的统绪意识极为发达,譬如在人伦上重视血统.在政治上重视政统,在思想上重视道统,在学术上重视学统,在文化上重视文统。凡此种种,构建了古典时代正统一脉的叙事逻辑与传承谱系,并凝结成中华思想传统中最坚硬的内核,代有传承、历久弥新。有关统绪的解
2、释,古今学者极为重视。所谓“统”,说文:“统,纪也。”所谓“纪”,方言:“纪,绪也J说文:“绪,丝带也。”按照史学的说法,“统”“纪”皆为史之别名。裴松之、司马贞释“纪”为“理”,即“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在经学解释传统中,统绪用以解释王朝更替、天命循环,与正统、“大一统”等联系在一起。从战国到汉初,礼记表记的“三统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的“通三统”,以及尔后班固东都赋赞光武帝“系唐统,接汉绪”等,均以王朝授受和短递统系来强化正统之名。东汉何休释“王正月”为“大一统”:“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
3、故云政教之始J所谓“一统”为大,是指王者受命、布政施教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正朔。如夏以建寅之月为正,商以建丑之月为正,周以建子之月为正。与之相应,便是易服色、制礼乐,这是一个新王朝建立的开端基始。对此,明清之际王夫之总结为:“统之为言,合而并之之谓也,因而续之之谓也J今人牟宗三先生亦认为:“统者贯穿承续义,故日垂统,亦日统绪J简言之,在经学解释传统中,统绪具有丰富的含义,兼具统合为一的普遍性、相承相继的承续性、不证自明的正统性等特质,因而得到古今学者的认同和遵循。一、统绪意识的历史建构历史地看,中华思想传统中浓厚的统绪意识,源自“前轴心期”错综的思想状况与社会心态,其间道统、政统、学统之间的关系
4、纵横交错、复杂多面。研究这一问题,不仅要回溯到“哲学突破”时期道统、政统、学统建构与分合的思想语境,而且对于三者的发展演化及其尔后与文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历代学者围绕相关问题所展开的深入持久探讨,也必须多加勘察。就大的思想传统看,道统、政统、学统均可视为广义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但历史上的道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道统,是指儒家建构的传道谱系。虽然在尚书等周代文献中,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一个从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公的政治统治传承谱系,尔后的晚周诸子,如孔子、子思、孟子乃至汉代司马迁等业已指出这一点,他们或加以继承、或加以总结,但明确宣称继承道统谱系的是中唐韩愈。见于原道的这一段表述,在历史
5、上影响很大:“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何道也?日: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J韩愈将儒家的道统谱系,上溯尧、舜、禹、汤,近称文、武、周公、孔、孟,这一排序被儒家学者如杨惊、孙复、石介、朱熹等广为接受,均认为从上古尧、舜到三代禹、汤再到晚周孔、孟,道统一以贯之。值得注意的是,牟宗三先生接受了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轴心时代”的说法,在辨析“轴心期”和“前轴心期”两个时代巨大思想差异的同时,区别了尧、舜、禹三代所传之道与孔子之仁道,前
6、者是外王之道,后者是内圣之道,儒家道统应从孔子讲起,并认为:“道统指内圣言,政统指外王言,学统则即是此内圣外王之学J上述两种观点的差别,类似于梁漱溟先生所区别的“周孔”与“孔孟”。前者强调儒家思想的承续性,后者强调儒家思想的开创性,各有侧重而已。广义的道统,不仅是指儒家一系所认可的思想传统,也是指整个中华文化大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其理论构成有仁义之道、德性之学、内圣之学、外王之道、十六字心法、以天理为道等,其核心内容有修齐治平、三才贯一、执两用中、厚德载物、仁义忠信等。道统不仅为儒家所倡导,亦为传统经学所尊崇。隋书经籍志一“经部总序”认为:“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
7、,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日: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这一段总结极为重要,基本上涵盖了传统经学的主要问题,一直为
8、后世所沿用。譬如宋代朱熹编辑的四书,大体上也是这些内容。清代修四库全书,经部“总序”除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外,还增加孝经、五经总羲、四书、小学四类。古人认为“六经”乃寓道者,因而不同历史时期对“六经”的编撰,也就成为传承以道统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政治治理的统绪,政统(治统)是指政治统治与历代政权的继承连续性。关于政统和道统的区别,王夫之有清晰的判断:“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J中国历史上的政统,体现为帝王之统与天子之位。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所谓“垂统”,表明上有所承,下有所传,为历代皇权所沿用。对此,牟宗三先生解释道:“前有所自,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意识 建构 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