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二十)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地方监察的“双轨制”.docx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二十)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地方监察的“双轨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二十)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地方监察的“双轨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二十)三司与谢安御史:蜘联双S在明代,中央的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相互独立又互为表里,共同监督百官;在地方,按察司与巡按御史各行其政又相互配合,共同担负监察的重任。朱元璋在位的畤候,对地方的监察主要还是按察司一家。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废除地方的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管理行政)、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与此前已经设立的提刑按察司(管理司法与监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简称“三司工按察司是地方一级固定的监察机关。按察司设有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内设的机构及主要官员有: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检校
2、一人(从九品);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样的机构是很简单的。按察使在司法与监察两种职权中更侧重于监察,对于一般性的业务问题,按察使可以一个人说了算,但遇到大事,则要与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最高军事长官都指挥使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量,并向巡抚及巡按御史报告。由于对地方的监察主要依靠按察司,所以按察司的地位很高,往往与都察院相提并论。按察使对州县一级的监察还是很有力度的。当时有一个叫周新的读书人担任浙江按察使,他上任后不久就独自一人到州县去微服私访。这天周新来到某县,正赶上县令坐着大轿出巡。这个县令平日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惯了,谁都惹不起他。周新故意撞了一下县令的轿子。县令
3、一看,是个白面书生,便厉声问道:“大胆书生,为何冲撞本县?”周新则若无其事地说:“大道朝天,你走得,我也走得,何谓冲撞?县令一听,气得眉毛都竖起来了,大声喝令手下将书生拿下。县令本想当众痛打书生一顿,可转念一想,还是先押入牢中再说。原来,前几天县令听说有个新上任的按察使叫周新,不畏权贵,人送绰号冷面寒铁。要是当众打人的事传到周新的耳朵里,岂不是自找麻烦?先把这个大胆的书生押入大牢,他不花上百十两银子,休想从牢房里出来。周新被关进大牢后,很快从犯人那里掌握了县令平日的罪恶行迹。他叫来狱吏,出示凭证,说明自己是按察使周新。狱吏禀报后,可把县令吓坏了。他怕的就是周新,可自己偏偏把他关进了大牢。县令赶
4、紧将周新从牢中迎出,接到县衙,还拼命磕头,连声说:“请周大人恕罪!”周新回到官署,立即写了弹劾县令的奏章。有人替县令说情,周新反驳说:“腐恶不除,百姓不宁。”贪婪的县令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消息传来,当地百姓拍手称快,称周新是“青天大老爷工洪武十五(1382)九月,朱元璋又在地方的府州县一级设立提刑按察分司,以儒士王存中等人为试佥事,每人负责两个县的监察。朱元璋把监察机构延伸到县一级,是想达到有效监督地方官员的目的,可没想到事与愿违,这些监察官并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有些人甚至与地方官同流合污。半年后,朱元璋一怒之下把那些试佥事统统撤回,府州县的按察分司全部撤除。地方的监察机构只保留了省一级的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监察 制度 史话 按察司 巡按 御史 地方 双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