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铸牢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docx
《三线建设铸牢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线建设铸牢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三线建设铸牢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摘要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经济和国防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多途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为例,阐述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成效,包括: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命运联结;工业文明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交融推动了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加深;教育的发展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稳固性。三线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彼此成就、相互促进
2、的关系,三线建设在新的文明体系中达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途径和方式,在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三线建设;凉山州;沙坝地区;口述史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启动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是逐步将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一次战略大调整,客观上改善了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三线建设可以视作我国“第一次西部大开发:1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区世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族群,三线建设不
3、仅带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全面铸牢了西南地区民族共同体。收稿日期:2023-02-21基金项目:2022年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重大项目“三线建设与西南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SC22EZD055);2022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三线建设与四川彝族文化的变迁研究“(YZWH2204)。作者简介:代俊,教授,E-mail:815609693。一、三线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关系三线建设战略的提出,除了与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有关,更重要的是三线建设的战略是在强大外敌威胁下做出的应对之策。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中国急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以
4、促进经济的发展。重大的国防基础项目本应布局在工业化基础较好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但毛泽东主席认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固然好,却难以应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核打击等军事手段,如果将关乎国家命脉的重工业全部部署到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一旦爆发战争,对中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愈发严峻,苏联和美国都在对中国发难,又因东北地区离苏联很近,东南沿海处于美军的航空压制之下,只有广阔的西部地区,两国的军事力量都难以精准打击。因此,毛泽东拍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短时间内将东部的一些工业企业搬迁到三线地区,为可能到来的“战争”随时做好准备L2o基于此,西南地区因其重要的
5、战略地位而成为了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少数民族分布多样化的西南地区,各民族大团结的政策被一以贯之地执行和强调,积极推动着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有序展开3o因为三线建设在民族地区的开展,数十万三线建设者从全国各地迁入西南民族地区,在民族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民族凝聚力不断地提升。工业文明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更为强烈,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荣誉感得到极大的提升。三线建设通过发展教育和人员迁移为民族地区储备了大量的建设人才,推动了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和跨越式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也广泛动员各民族、各
6、阶层群众积极加入支援三线建设的浩大队伍中,当时活跃在三线建设“龙头”攀枝花的“凉山州民兵团”和“西昌民兵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各民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都为国家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都在积极地推动并支持着三线建设,因此,三线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彼此成就、相互促进的关系。二、三线建设铸牢了沙坝地区民族共同体凉山州冕宁县沙坝地区位于冕宁县的南部,面积达330平方公里,后经历史变迁,演变为今天的沙坝镇及泽远乡。沙坝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乐土,是一个汉、彝、藏、回多民族聚居区。沙坝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广袤的土地上,有开阔的平坝和36条正沟,72条岔沟。又因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光照长
7、,最适合各种农作物的栽培,世世代代的沙坝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沙坝农耕文明。但因其地理位置偏远,旧时的沙坝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也比较陈旧,工业文明发展基本呈空白。1970年,泽远公社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被选定为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场地,昔日边远封闭的峡谷变成了如今“热气腾腾”的航天基地。凉山州冕宁县少数民族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将近一半。沙坝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了少数民族分布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少数民族有些喜踞山而居,有些喜临沟临水而居,多选择地势呈立体形魅分布的地区生活。加之清康熙年间持续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8、了民族多样性的分布,因此沙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的典型代表。从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呈犬牙交错式的分布格局,没有哪个地方的人和文化是纯粹单一的,人与人之间都是靠一种隐蔽的、默认的共同观念来连接,这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内涵,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拥有的共同历史、物质基础、价值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家园的基础上建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沙坝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往来密切,通过三线建设时期的社会融合和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更加牢固。(一)党的领导加强了沙坝地区各民族之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线建设 西南地区 中华民族 共同体 途径 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