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状元背后的腥风血雨.docx
《一个状元背后的腥风血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状元背后的腥风血雨.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T状元背后的腥风血雨由于积极介入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叶祖洽一生宦海沉浮,生前坎坷,身后凄凉。他并没有犯下什么滔天恶行,也没有品性上的斑斑劣迹,有的只是因政治立场而带来的毁誉。历史己经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新的评价,历史也得给叶祖洽一个新的评价。科举时代,最荣耀的莫过于进士及第、高中状元。福建泰宁共出过两个状元。叶祖洽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状元,邹应龙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状元。一个偏僻小县能出两个状元,算是件不寻常的事。想一想,1300年间,全中国不过出了750个左右的进士科状元;两宋三百年,118科,两科的魁首着落在泰宁。这比例相当高了。然而,叶祖洽虽然大魁天下,在各种史籍中并不荣报。清
2、乾隆版泰宁县志为他作传归入“文苑”,这己经文不对题了,因为他并不以文学知名,更奇怪的是只有57个字。八闽通志把他归入“人物”,77字。宋史有他的列传,499字。光字数的对比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级别越低的志书越惜墨如金?县志如果资料更匮乏,至少可以全文照录宋史吧。这是因为宋史对叶祖洽的评价极坏,修志的同乡“为尊者讳”,隐恶扬善。叶祖洽跟着王安石等人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在当时是被否定的,不提也罢。然而,这么一个重要人物不入志,实在说不过去,于是他们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在“文苑”里给他一席之地。在宋史里,除了王安石外,另外几个变法的重要人物如吕惠卿、曾布、蔡确等,都被归入“奸臣”类,
3、如蔡京、秦桧一列,侥天之幸,叶祖洽还算漏网。政治斗争激烈,状元差点落第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为参知政事,当年就推出他的变法措施,其一是科举制度的改革,废除进士科考试原来所考的诗赋、帖经和墨义,改成考诸经大义和论策。他讨厌那些只会吟诗作赋和死记硬背的读书人,认为只有通过时务策论考试才能得到治国安邦人才。次年三月放榜,取进士300人,初考官吕惠卿等人定叶祖洽第一、上官均第二、陆佃第三。复考的考官是宋敏求、刘分文,他们列上官均第一。然后考官吴冲卿等人又反过来,按吕惠卿的名单上奏,但是考官苏轼等人反对,于是另编排了一份上官均第一、叶祖洽第二、陆佃第三的名单上报。考官们意见不一,只好由皇上定
4、夺。神宗令当廷朗读上官均和叶祖洽两人的卷子,然后定叶祖洽第一。以上出自司马文正公日录,同时代的大史家司马光的叙述,自然是无疑问的。然而,当事人苏轼的叙述,又有所不同。17年后,苏轼回忆当时的情景,向哲宗皇帝报告说:“祖洽及第时,臣系编排官,据初考官吕惠卿等定叶祖洽为第三等中,合在甲科,复考官宋敏求等定祖洽为第五等中,合是黜落。臣等具事由闻奏,乞行黜落。”北宋进士分五等: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按这种说法,初考官吕惠卿仅列叶祖洽为第三等中,宋敏求则将他列名末等,属于落第,苏轼也曾请求皇上让叶祖洽落第。大约后来吕惠卿又改了主意,极力提携叶祖治为第一。总之,当时的斗争十分激烈。
5、如果宋敏求、苏轼的意见得逞,叶祖洽不但谈不上中状元,简直就要名落孙山。无论如何,最后的确是神宗亲自比较了几份试卷,将叶祖洽列为第一。泰宁县志所谓:“专投合用事者,吕惠卿擢居第一。”八闽通志所谓:“然颇投合用事者,擢第一。”宋史所谓:“祖洽所对,专投合用事者,考官宋敏求、苏轼欲黜之,吕惠卿擢为第一。”都不准确。应该说,叶祖洽所对,专投合皇上。所有的考生都试图讨好皇上,“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他们把叶祖洽当成坏人,连这个状元资格都想打个折扣。人一落井,总会有些石头尾随而至。泰宁县志说,“时王氏学方盛行”,指的是王安石要读书人研读他的三经新义这事。其实,王安石直到熙宁八年(10
6、75年)才完成三经新义,叶祖洽已经中状元5年了,他怎么能够事先讨好一本还未问世的书?这是旧志失察的地方。在泰宁,还有一种说法,叶祖洽中状元是因为沾了老乡的光。吕惠卿是福建晋江人,王安石是江西人,都是南人,他们专取“南来一路人”。这更说不通。状元之争,只是在叶祖洽和上官均两人之间。上官均是邵武县和平人,泰宁属邵武军,和平与泰宁,只有二十来公里,两人既是同学,又是同乡,所不同的无非政治观点而己。叶祖洽(10461117),泰宁人,北宋熙宁三年状元,跟随王安石等人变法,是泰宁有史以来第一位走向全国的人物。叶祖洽中状元之所以引起这么大争议,是由于他的作文太大胆了。他说:“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
7、谋而新之。”这话当然会引起雄心勃勃想做一番事业的神宗的共鸣,也讨了王安石、吕惠卿这批改革家的欢心。苏轼愤愤不平,写了一篇答进士策献给神宗。这位笔力雄健的一流大作家,批判叶祖洽这个小人物说:“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神宗拿了这篇文章给王安石看,王安石道:“苏轼才气很高,只是学路不正,又不得志,才这么放肆。”他还几次请求贬黜苏轼。哲宗要搞文字狱,苏轼反而替他说话事情还没完,状元风波留下了长长的尾声。到了哲宗朝,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吕公著等守旧派上台,排斥变法人士。元祐二年(1087年),叶祖洽由兵部郎中改授礼部郎中时,遇到了麻烦。给事中赵君锡封驳反对,他重新翻出叶祖洽20年前的
8、考卷,说叶祖洽的“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这句话是讥讪宗庙,诽谤朝廷,要从严治罪。哲宗交苏轼、苏辙和刘分文等人定议。这几人正好是当时最反对叶祖洽中状元的人,尤其是苏轼,之前还上疏指责叶祖洽诋毁祖宗。看架势,哲宗皇帝分明是准备借刀杀人,让叶祖洽的政敌来收拾他。这年的十月廿一,苏轼等人上奏审读意见,说是找不到诽谤的句子:“臣愚今详君锡所驳,极未为允。臣取祖洽印本试策寻究,即无讥讪之言,不知君锡何以见其讥讪也。”然后,苏轼又表示说:祖宗纪纲法度,理合小有损益,不当谓之因循苟简,便去鼎新,“详此,显是祖洽学术浅暗,议论乖谬。若谓之讥讪宗庙,则亦不可”。学术浅暗,议论乖谬,都是小事,最要紧的是安然度过危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 状元 背后 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