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docx
《最新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最新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气道内吸引是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时常用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以及后续护理,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E),制定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的操作指南,旨在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关键词气道内吸引;机械通气;指南;新生儿正文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suetioning,ETS)是呼吸管理和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将肺内分泌物吸出,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以及后续护理1。一方面,气管导管(endotracheaItrache
2、aItube,ETT)的存在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并绕过上气道加温湿化功能,显著降低分泌物排出能力2-5。另一方面,气道内分泌物会增加气道阻力、导致肺不张、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做功,导致低氧血症。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rneriCanASSOCiationforRespiratoryCare,AARC)指出,有效的气道内吸引可以帮助插管病人改善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1。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机械通气时进行气道内吸引是常见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且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缺
3、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颅内压升高、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气胸和肺不张等6-7。因此,制订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可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本指南严格考证截止于2020年3月3日的中英文文献,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WebofScienceTheCochraneLibraryMedline、CNKL万方数据。文献的证据水平和推荐等级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IopmentandEvaluation,GRADE)8,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个等级(表
4、1),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弱推荐”2个等级。“强推荐”指当干预措施明确显示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时;“弱推荐”指当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时。本指南(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号:IPGRP-2020CNO41)目标人群为新生儿科医生、呼吸治疗师及护理人员,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生、呼吸治疗师及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规范及流程。1吸引指征与禁忌证推荐意见一: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级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D级证据,弱推荐)。推荐说明:由于吸痰过程的相关风险和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应基于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评估,而不应该
5、作为机械通气时常规护理的一部分1,4,970。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进行气道内吸弓1,4,9,11T3:(1)人工气道内出现可见的分泌物或血液;(2)双肺听诊湿啰音、痰鸣音或呼吸音降低;(3)氧饱和度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4)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等,考虑为气道堵塞引起;(5)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或压力波形,排除是管路积水和/或抖动等引起;(6)患儿在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考虑为气道分泌物引起;(7)反流误吸。一项针对降低吸引频率是否会增加ETT阻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Iato
6、r-associatedpneumonia,VAP)或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Iledtrial,RCT),纳入了97名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RDS)的低出生体重婴儿,分成每隔6h与每隔12h吸引两组。结果显示两组患儿预后无差异,减少吸引频率是安全的14。一项针对降低吸引次数是否会增加院内败血症、VAP和气道细菌定植发生率的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80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g、插管时间超过7d的新生儿,比较每隔4h与每隔8h吸引的区别,结果表明,减少吸痰频率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15。迄今,尚未确定最佳的吸引
7、频率,因此,吸引频率的选择需根据患儿病情个体化评估16。对于肺出血的患儿,气道内吸引的指征尚无太多报道,应根据患儿出血量大小与发生气道堵塞和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进行评估,适时吸引。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若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而停止吸引操作,可能导致生命危险1,17。临床实践中,考虑到药物的疗效,新生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早期原则上避免吸引操作18。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存在颅内压升高时,在气道内吸引之前需采取控制颅内压的措施9,因为吸引操作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造成严重后果。2气道内吸引管型号选择推荐意见一:新生儿吸引导管外径不应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1/2至2/3(C级证据,弱推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新生儿 机械 通气 时气 吸引 操作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