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docx
《202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随着全球肝脏疾病谱的改变,PBC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特别是在我国,PBC的疾病流行率已达全球最高。聚焦PBC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并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工作,对我国曼性肝病整体防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cholangitis,PBC)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肝内小胆管损伤,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在血清学方面,90%以上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antibody,AMA
2、)阳性,伴有以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升高为主的肝酶学指标变化。在组织学方面,从门静脉炎性反应、门静脉区纤维化、间隔纤维化,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结节。熊去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acid,UDCA)是PBC目前唯一的一线药物。随着全球肝脏疾病谱的改变,PBC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特别是在我国,PBC的疾病流行率已达全球最高1,2。因此,聚焦PBC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并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工作,对我国慢性肝病整体防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PBC近十年的研究进展(一)筛诊流程的完善:高危人群和不典型PBC患者的甄别PBC的发病具有比较明显的遗传背景PBC
3、具有较强的家族聚集性,同卵双胞胎中患病一致性高达63%,一级亲属中患病风险优势比达9.13-10.053。一项针对欧洲和亚洲PBC队列的GWAS研究,鉴定出56个与PBC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包括FCRL3、INAVA、PRDM1、IRF7、CCR6、CD226和IL12RB1等新发现的位点4。上述基因位点及变异体的发现对从遗传角度筛查PBC高危人群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除遗传因素外,特定环境和感染暴露能通过自身耐受突破的分子模拟机制参与PBC的发生5,6,7,8。有研究发现,在PBC高发地区土壤样本中检测到人工合成化合物的成分,该物质经代谢后可模拟硫辛酸的结构,并通过外源性脂酰化途径结合到丙酮酸脱
4、氢酶复合物(PDC-E2)中7。近期研究表明,反复尿路感染中的大肠杆菌可诱发人PDC-E2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示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PBC发病存在密切联系8o除了关注PBC高危人群,不典型PBC的诊断也是临床常见的难题。对于AMA阳性,ALP不高的人群,如缺乏肝脏病理则难以诊断,是治疗决策的灰色区域。目前指南推荐对该类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即Wait-to-treat策略,但期间疾病可能进展,错失治疗时机。由于缺乏直接临床依据,是国际学术争议的焦点。国内研究对AMA阳性且ALP正常的人群进行了分析,结合肝脏病理学表现,发现67%的人群可确诊为PBC9。同时,IgM0.773ULN和年龄42岁的人群
5、可以确诊PBC9,从而形成了不典型PBC人群诊断治疗的新标准。(二)治疗路径的优化:治疗理念及目标的全面更新PBC现有治疗路径,可归纳为Wait-to-fail策略,即在启动规范化UDCA治疗1年后进行评估,应答不佳者予以二线药物治疗10。我国学者通过对PBC队列进行分析,发现41%的终点事件(死亡、肝移植、肝硬化失代偿)发生在确诊后2年内11,显示了PBC患者早期个体化强化治疗的必要性。该团队建立了UDCA治疗1个月后评价应答的新标准(ALP2.5ULN,AST2ULN,TBil1ULN),并将之命名为西安标准11。西安标准与现有国际标准在低风险患者人群的评价效能相当,且对中高风险人群的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原发性 胆汁 胆管 十年 研究进展 热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