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docx
《中医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五行学说用以指导对疾病的防治,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大法、指导脏腑用药以及针灸配穴等方面。1 .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病传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时,由于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常可波及其他四脏。如肝有病可以通过相生关系影响到心、肾,也可通过相克关系而波及于脾、肺。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患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依据五行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的病传规律,治疗其他脏腑,防止疾病传变,并促进所病之脏的恢复。如肝气太过,木旺每易克士,病将波及脾胃,此时当在平抑肝气的同时,预先健脾护胃,使脾胃健旺,则传变不易,肝病也容易痊愈。故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
2、实其脾气J其他脏有病也应遵此思路进行治疗,控制疾病传变,将其消除于局部,防患于未然。2 .确定治则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之虚损,同时还可依据五行递相资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促使其康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肝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药物外,还可以用补肾益精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恢复。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之实邪,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通过泻其子脏,以促进母脏实邪的祛除。泻子适用于母子关
3、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外,还可用泻心火的方法消除过旺的肝火。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为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培土生金法: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又称为补脾益肺法、补益肺脾法。适用于脾气虚弱,生气无源而致肺气虚衰,或因肺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所致的肺肾阴虚证。金水相生法还可用于治疗肺肾气虚证,通过补益肺肾之气而奏效。益火补土法:即通过温补肾
4、阳以补助脾阳的方法,又称为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或部分以脾阳不足为主的病证。应当指出,按五行相生规律,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之间为火生土的母子相生关系。“益火补土法”,当为补心阳以温脾士。但自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此法嫁变为温肾阳以暖脾阳的一种治法,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失建运之证,很少再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和扶弱。五行相克异常所表现出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不及和反克等不同,但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强弱两个方面,即一方过强,表现为功能亢进;另一方偏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此,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
5、的手段,或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或侧重于扶其不足,避免弱者被克或相克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称为木旺乘士,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脾胃湿热或寒湿困脾,壅滞气机,影响肝气条达,木不克土而反被土克,此即土壅侮木,治疗应以健脾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弱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反侮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五行 学说 指导 疾病 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