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影像定位的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型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2023.docx
《个体化影像定位的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型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化影像定位的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型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202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个体化影像定位的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型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2023摘要重型抑郁障碍(MD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重型精神障碍,20%30%的患者为难治性抑郁。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经白页磁刺激(TMS)可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但仍有50%的难治性抑郁患者不能缓解。个体间TMS的疗效差异可能与治疗靶点的定位不准确有关。近年来,关于TMS个体化影像定位的研究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将传统看不见的大脑靶点可视化,提高靶点定位的准确度。该文旨在对个体化影像定位TMS治疗MD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型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zMDD),又称抑郁症、单相抑郁或单相障碍,
2、是一种严重的情感障碍类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出现持久自发性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以及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大部分MDD患者可在临床干预或治疗下获得痊愈,但是仍有20%30%的患者为难治性抑郁,即经2种及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后无效或收效甚微1。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zTMS)凭借其非侵入性的特性,逐渐成为MDD患者的新型疗法,并于2008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TMS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来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活动。临床上常将背
3、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allateralprefrontalcortexzDLPFC)作为TMS的刺激靶点,并形成了目前常用的左高右低的标准刺激方案,即TMS高频刺激左侧DLPFC或低频刺激右侧DLPFC,两种方案具有相似的疗效和耐受性2,3。截至目前,很多荟萃分析及大型多中心研究已证明了TMS用于治疗MDD的有效性4,5。然而,仍有50%的难治性抑郁患者不能被TMS治疗缓解,这是由于目前TMS的各项刺激参数(如刺激强度、刺激剂量、刺激靶点等)存在一刀切式的应用6,尤其是实际刺激靶点在DLPFC的空间范围内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患者间的疗效异质性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精神影
4、像技术与TMS结合起来,特别是功能MRI(functionalMRl,fMRD技术能够根据解剖结构、功能连接(functionalconnectivity,FC)及大脑代谢等信息辅助定位精准的TMS刺激靶点,并预测TMS的治疗反应,有助于为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对个体化影像定位TMS治疗MD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MDD患者TMS的治疗靶点选择方式(一)基于头皮距离的靶点定位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方法是基于头皮距离的测量,如选择运动皮层M1区前5cm处作为刺激位点,俗称“5厘米规则,或者基于BeamF3系统,即将MDD治疗时常用的DLPFC靶点和在国际10-
5、20系统中与之相对应的F3位置结合起来的定位法。由于人工测量的偶然性和个体间脑结构(如颅骨和皮质解剖结构等功能(主要是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性8,9,固定距离规则对于目标靶点的定位具有很高的异质性。研究证实,采用5cm规则确定治疗靶点,30%70%患者的实际靶点并没有定位到左侧DLPFC,而是定位到更靠后的大脑区域(即在前运动皮层)10。YoUng等11将最佳线圈靶点定义为BrOdmann46区到颅骨距离最短的头皮位置,比较了5cm规则、BeamF3方法和神经导航法各自确定的靶点到最佳线圈靶点的距离误差,结果发现BeamF3方法的误差最大,而神经导航法最稳定。近期一项电场模型研究证实,采用5cm规
6、则和BeamF3方法定位并进行TMS治疗产生的电场明显较低,这可能是导致TMS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12。(二)基于结构MRI(structuralMRI,sMRI)的个体化影像定位通过采集被试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TIWl结构MRl数据,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大脑结构可视化,对于提高靶点定位的准确度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Fitzgerald等13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将51例难治性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5cm定位法组(27例)及神经导航组(24例),神经导航组个体化影像靶点设为左侧DLPFC中Brodmann46区和9区结合处所对应的头皮位置,结果发现神经
7、导航组患者的各项抑郁指标均显著改善。随后,KlooSter等14同时采集了MDD患者的3DT1WI和DWI数据,其中3DT1WI数据用于神经导航的个体化DLPFC影像定位,而DWI数据则用于计算刺激靶点(即DLPFC)与目标靶点即膝下前扣带皮层(subgenualanteriorcingulatecortex,sgACC)之间的结构连接(采用了5种不同的结构连接量化指标:纤维数量、纤维体积、纤维密度、各向异性分数和平均扩散率),结果发现DLPFC与sgACC之间的结构连接越强,则MDD患者越可能从TMS治疗中获益。类似,其他可以预测TMS治疗反应的影像标志物,如左侧DLPFC中增加的皮层厚度和
8、皮层褶皱等15,对于优化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三)基于静息态fMRI的个体化影像定位大量研究证实,MDD不单涉及局部脑区的异常神经活动,更与广泛分布的脑网络FC紊乱有关16。当TMS在左侧DLPFC区域的治疗靶点越靠近与SgACC负相关强的区域,TMS治疗的效果越好17,18o2020年CoIe等19采用WiIliamS团队开发的一种加速的斯坦福神经调节疗法(Stanfordneuromodulationtherapy,SNT)”治疗MDD患者,即靶向MDD患者DLPFC中与sgACC负相关最强的区域,采用间断爆发模式脉冲刺激,每天进行10次治疗(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个体化 影像 定位 经颅磁 刺激 治疗 重型 抑郁 障碍 研究进展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