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要点.docx
《2023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要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3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要点大动脉炎(Takayasuzsarteritis,TAK)是一种以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动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亚洲地区的年轻女性,30岁前发病者约占90%,全球年发病率约2.6例/百万人。TAK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血管病变如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动脉瘤形成,及相应血管所供应脏器的缺血表现等。目前TAK的治疗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一些患者需行血管介入或开放手术治疗,其预后与受累器官的部位及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曾于2004年发布了我国大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20
2、0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订了第一部有关大血管血管炎的诊疗指南,其内容包括TAK和巨细胞动脉炎(giantcellarteritis,GCA),并于2018年更新。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亦于2021年发布了TAK和GCA的管理指南。上述指南的发布对提高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及治疗的规范性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指引作用。然而,现有的指南对指导我国目前TAK的诊疗实践尚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国际上尚无单独针对TAK的诊治指南,现有的国际有关大血管血管炎的诊治指南均将TAK和GCA一并纳入,而我国GCA相对少见,但TAK的发病率则远高于西方国家,且我国TAK患者的发病、临床表现和主要临床转归等与
3、欧美国家不完全相同;(2)国际指南未纳入以中文发表的研究,缺乏来自我国的文献证据,完全照搬其推荐意见不完全符合我国的诊疗实践;(3)2004年发布的我国大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至今已二十年,一直未更新;而在此期间,关于TAK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证据不断涌现,且近年来指南制订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亦在不断发展和更新,2004年发布的我国大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已不能满足目前TAK的诊疗实践需求。鉴于此,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血管炎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病康复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遵循循证临床实践指
4、南制订的方法和步骤,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2023)(以下简称本指南)。指南形成方法(略)指南问题1:如何诊断TAK推荐意见1:推荐使用2022年ACR和EULAR联合制订的TAK分类标准对疑似者进行诊断(IC)o对出现疑似TAK临床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应由以风湿免疫科医生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结合血管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2D)o首先选择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协助早期诊断TAK(IB)目前国际上TAK的诊断主要遵循1990年ACR制订的TAK分类标准,包括6项标准:(1)发病年龄44。岁;(2)肢体间歇性跛行;(3)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4
5、)双上肢收缩压差10mmHg(1mmHg=0.133kPa);(5)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听诊闻及杂音;(6)血管造影异常,显示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除外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所致;上述6项中需满足3项及以上即可分类为TAK,该分类标准的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97.8%,但该分类标准不利于TAK的早期诊断。2022年ACR和EULAR联合制订了TAK新的分类标准,该标准包括准入条件和分类标准(表2),必须满足2项准入条件,分类标准评分总分5分可分类为TAK,该分类标准的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99.2%o我国学者对我
6、国TAK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探索,基于我国TAK患者数据提出了TAK的分类标准,其敏感度为90.63%,特异度为96.97%,该团队回顾性分析131例TAK患者和131例同期就诊的其他血管疾病患者,对比其提出的TAK诊断模型、1990年ACR制订的TAK分类标准、2022年ACR和EULAR联合制订的TKA分类标准(当时处于草案阶段)的诊断效能差异,结果显示,这三个标准诊断TAK的敏感度分别为85.7%、47.4%、79.1%,特异度分别为96.2%、97.7%98.5%,但KOng等提出的标准尚缺乏其他TAK队列研究的验证。另一项我国的回顾性研究入选97例TAK和108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大动脉狭
7、窄或闭塞患者,对比分析1990年ACR制订的TAK分类标准、2022年ACR和EULAR联合制订的TAK分类标准对我国TAK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后者诊断的敏感度(91.8%)阳性预测值(94.7%)、阴性预测值(92.8%)、特异度(93.76%)和曲线下面积(AUC;0.979)均优于前者。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指南推荐使用2022年ACR和EULAR联合制订的TAK分类标准对我国TAK患者进行分类诊断。TAK的大部分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一旦出现相关症状,临床医生需通过影像学检查仔细鉴别是否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大动脉异常。因此指南共识组讨论建议,对出现疑似TAK临床表现或体征的患者,应由风
8、湿免疫科、影像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协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近年来影像技术发展迅速,传统的插管血管造影(DSA)已逐渐被无创的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取代,其他无创性影像学技术,如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不仅能显示血管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血管造影。因此对临床怀疑的TAK,应首选无创性检查。然而,由于上述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诊断效能受到血管病变范围和部位、影像检查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可及性和可行性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现阶段尚无证据支持选择上述影像学检查的优先性。一项影像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中国 动脉炎 诊疗 指南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