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要点.docx
《2024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要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要点乳管镜的发明使得人类首次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发生的病变。1998年,TeboUl等用外径为1.7mm的硬性内镜,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成功地观察到了乳腺导管腔,开创了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先河1。1989年Makita等2对TebOUI的硬管内镜进行改良,使其外径缩小为1.25mm,并首先成功对16例乳管内的病灶进行了非直视下的活检。1991年OkaZaki等3与藤仓(Fujikura)株式会社共同研发了纤维乳管镜,并使乳管镜外径缩小至0.72Himo1997年国内多家医院在国内引进了此项技术,解决了乳头溢液病因诊断和乳管内病变定位等临床难题4-6o随着国产乳管镜的问世
2、,此项技术逐步得到了推广和普及。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乳管镜分为直管硬镜和纤维乳管镜两类。直管硬镜是以光学成像原理为基础,由711组镜片不断折射而成像,其优点为图像清晰、少有伪影、不失真、分辨率高;缺点在于管径较粗、操作、置管较困难7-8。纤维镜是通过超细光导纤维观察乳腺导管内的情况,其优点为管径细,易于操作,可直接取得数字化图像9o随着光导纤维成像技术不断完善,乳管镜图像清晰度逐渐增强,乳管镜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乳管镜作为一种微小的内镜,可直接观察乳头溢液病人乳腺导管管腔内情况,有助于提高乳管内病变病因诊断的准确率。为规范我国临床医生正确使用乳管镜,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乳腺
3、外科专家,基于临床研究证据,采用推荐等级、评价、发展以及评价(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合我国乳腺外科临床实践的可及性,制定中国乳管镜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旨在为中国乳腺外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本指南对获得,80%投票专家共识的内容提出推荐意见o1 乳管镜检查适应证乳管镜主要通过直接观察导管内的病变图像进行诊断,包括病变位置、管壁的弹性及表面形态、乳管末梢出血、病变的大小、质地、形状、颜色、表面形状、数量及表面出血等,影响其诊断准确率的主要因素为导管内病变内镜下图像特征及操作医生主观判断力的不同。目前,乳管镜可识别乳腺导管内直径001mm的病变,分辨率明显高于其他影像学检
4、查方法。AlbreCht等10将乳管镜与乳腺X线检查、乳腺超声检查、乳腺MRI检查、乳腺导管造影及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等常规检查方法进行对比,认为乳管镜是乳头溢液病人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专家组认为,纤维乳管镜已成为病理性乳头溢液的首选检查方法。乳管镜在无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中应用的临床资料尚少,且存在插管困难和难以选择待检乳管的问题,其作为常规检查的优势尚不能肯定。专家组认为,乳管镜检查的适应证主要为非哺乳期、已排除全身内分泌性疾病的乳头溢液病人,其中,单孔、血性或浆液性乳头溢液病人行乳管镜检查价值更高。病理性乳头溢液是指自发血性(或浆液性或水性)溢液,主要由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
5、腺导管扩张症、癌症、炎症及感染等原因引起。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乳管内病变的早期表现,发生率为3%8%llo推荐意见1:乳管镜检查适应证为病理性乳头溢液口2-14。证据级别I类,推荐强度A级(专家赞同率96.88%)。2 乳管镜检查禁忌证专家组认为,临床重度乳头内陷病人不适宜选择乳管镜检查。推荐意见2:乳管镜检查禁忌证为重度乳头内陷15o证据级别11类,推荐强度A级(专家赞同率100%)。3 乳管内病变分型16-17乳腺导管内病变形态各异,大致可分为隆起性病变和非隆起性病变两类。隆起性病变最常见的是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内镜下表现为生长在管壁上凸向管腔的乳头状隆起。目前,隆起性病变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中国 乳管镜 临床 实践 指南 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