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阴阳失调.docx
《中医学:阴阳失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阴阳失调.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落实到人体之阴阳,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因素。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其相对平衡、协调有序,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可造成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有序状态的破坏而形成疾病。所以说,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
2、根据,其中阴阳偏盛、偏衰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表现出来。一般说来,邪正盛衰是病证虚实性质的机理,阴阳失调是病证寒热性质的机理,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相互结合,互为羽翼。(一)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从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以类相从,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虚衰,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
3、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偏盛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1.阳偏盛阳偏盛,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所导致。“阳胜则热”,故阳偏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表现以热、动、燥为其特征。热即热象,如发热、面赤、目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动即躁动不宁,如烦躁、发狂,或出血等;燥即干燥,如口渴、尿少、便干等。“阳胜则阴病”,即阳热亢盛进一步发展必然
4、耗伤阴液,疾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亏证或虚热证。2.阴偏盛阴偏盛,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之物,寒滞中阳,遏抑阳气温煦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阴胜则寒”,故阴偏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临床表现以寒、静、湿为其特征。寒即寒象,如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脱腹冷痛、舌淡、脉迟等;静即沉静少动、静卧等;湿指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留滞症状,如泄泻、水肿、痰液清稀、带下清稀、小便清长等。“阴胜则阳病”,即阴寒偏盛进一步发展必然损伤阳气,疾病则从实寒证转化为实寒兼阳虚证
5、或虚寒证。(一)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当阴或阳一方虚衰时,必然不能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盛,从而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1 .阳偏衰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久病耗伤阳气,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劳倦损伤等所致。“阳虚则寒”,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阳气偏衰时,突出地表现为温煦、气化、推动、兴奋功能的减退。一方面阳虚温煦
6、作用减弱,气化功能减退,产热减少则见寒象,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白光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等;另一方面,阳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等功能减弱,血和津液运行迟缓,加之失于温通气化,则更易使血液凝滞,脉络蜷缩,脉搏跳动微弱或沉迟无力,或津液停聚不能气化而成水湿痰饮;阳虚兴奋作用减弱,则见精神不振、喜静蹦卧之象。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心、脾、肾三脏为多见,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故肾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尽管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阳虚为主,虚而有寒;后者则是以阴盛为主的实寒证,虚象不明显。2 .
7、阴偏衰阴偏衰,即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多由于素体阴虚;或外感阳热病邪,邪退阴伤;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或津血流失过多;或过食燥热之品,日久伤阴等所致。“阴虚则热”,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阴液不足时,主要表现为阴的制阳、滋润和宁静作用减退。阴虚制约阳热作用低下,则阳气相对亢奋,而见虚热表现,如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滋润作用减退,脏腑官窍、形体组织失于润养,则见干燥的征象,如口燥咽干、小便短少、大便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阴阳 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