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邪正盛衰.docx
《中医学:邪正盛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邪正盛衰.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气侵犯人体后,人体的正气即与其相互斗争,一方面是致病邪气对机体的正气产生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是人体正气对致病邪气产生相应的对抗,并消除其不良损伤的作用。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同时还决定着病证的虚实变化。因此,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疾病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变化,形成了患病机体或实或虚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决定了疾病的虚实性质。其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性或实性病理,而且在病程长、病情复杂
2、的情况下还会形成多种复杂的虚实病理变化。因此,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包括虚实病机和虚实变化两个方面。1 .虚实病机(I)实: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即所谓“邪气盛则实”(素问通评虚实论)。邪实的形成原因,一是六淫、疫气、毒邪等外邪的入侵;二是体内有病理产物及有形之邪的滞留,如水湿痰饮、瘀血、结石、食积、虫积、燥屎等;三是由于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的滞气,或内生之火热、寒湿等。实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亢盛,机体正气尚未虚衰,正邪相争剧烈,病理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亢奋、有余、不通为主要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的证候。常见的有邪热内蕴、痰浊壅盛、食积不化、水湿阻滞
3、、瘀血内阻、腑实不通等病证,表现出壮热、狂躁、声高气粗、痰涎壅盛、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状。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疫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湿、水饮、食积、结石、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2)虚: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即所谓“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正气不足,包括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亏损及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衰退和抗病能力低下等。正虚的形成原因,一是先天亏虚,禀赋不足;二是后天饮食失宜或过度劳伤等;三是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疾病,日久耗伤人体的正气。虚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机体正气衰弱,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而邪气已退或
4、不明显,故难以出现邪正斗争剧烈的病理反应,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不固为主要特征的虚性病理变化的证候。常表现出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容憔悴、心悸气短、动则气喘、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状。虚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或恢复期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过程中,以及先天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迈体虚之人。2 .虚实变化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复杂的疾病过程中,还会出现虚实病机的错杂、虚实证候的转化以及虚实本质与表象之间的真假等变化。(1)虚实错杂:又称“虚实夹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特点是虚性征象与实
5、性征象错杂兼见。由于正虚和邪盛的主次不同,又有实中夹虚、虚中夹实和虚实并重三种情况:实中夹虚:是指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实性病变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而形成。例如外感热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伤津耗气,从而形成热盛而气津两伤之证。临床表现既有外感病实热炽盛的壮热、面赤、便秘、舌红、脉数有力的邪实见症;又兼见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及乏力等津伤气虚的表现。虚中夹实:是指以正虚为主,兼夹实邪结滞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正虚而致体内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等积聚而形成。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所致的水肿,既有脾虚不运的神疲纳差、食后腹胀、四肢不温等症状,又有水湿内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盛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