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
《上海市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交通强国和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完善本市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坚持走人才引领之路,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交通行业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新形势下,本市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要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进新技术与交通深度融合,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本、
2、高效、智慧、绿色、韧性”的国际大都市高质量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提供强劲动力。二、基本原则(一)坚持自立自强,加速创新。坚持自立自强、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在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优先实现自主创新,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强的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突破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积极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二)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引领。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特别要抓住信息革命和能源创新这两个最直接、最深远影响交通领域新一轮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奋力成为新一轮世界交通现代化的引领者。(三)坚持协
3、同融合,开放共享。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融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四)坚持数字赋能,提升能级。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坚持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体系。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李生、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三、发展目标至2025年末,基本建成符合本市科创中心和交通强市建设要求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取得新突
4、破,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顺畅,科技创新驱动、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构建科交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科技发展与交通运输协同创新工作机制,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为重点,以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创新环境营造为保障,以试点示范为引领,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引导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孵化一批有代表性、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争创市级创新平台不少于5家、部级创新平台不少于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不少于1家。着力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建立健全揭榜挂帅机制,聚焦重点
5、领域,定期发布揭榜挂帅场景,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性突破。聚焦交通强市建设需求,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领域的原始突破,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强的重大科技项目,争创国家级、部级、市级示范项目不少于15个。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一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公众出行服务和行业运行治理的关键技术,建立试点推广长效机制,构筑适应超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科研新范式。推动先进成熟技术及时转化为标准,聚焦智能交通、市域铁路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发布地方标准不少于10项。四、主要任务聚焦基础设施装备、绿色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拓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夯实巩固科技创新
6、成果,开辟探索科技创新方向,加大重点项目联合攻关突破,加快既有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各项业务向智能化、智慧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一)夯实基础设施建管养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展东方枢纽、南北通道、S7越江、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海大桥二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技术研究。推进地下50米以下深层空间开发相关技术,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主要构件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关键技术研发。探索17米以上级大直径盾构和异形盾构等建造技术应用,推广暗挖工艺在软土地区施工应用,拓展装配式施工技术应用范围。研发地下工程网络化建设“微扰动”技术体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崇明线长大区间海底隧道工程和新能源发展环境下超长
7、特大隧道工程韧性防灾体系建设。开展设计时速12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系统前期研究。专栏1超级交通枢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针对东方枢纽设计数字化要求,研究超大复杂枢纽智慧交通、空铁一体化旅客行李数智输运设计技术,研发枢纽市政设施设计管控一体化、大跨径盖梁预制拼装轻量化设计技术;针对东方枢纽高效低碳建造要求,研制基于多路径资源化利用的低碳混凝土材料、可逆式轻量化快速拼装模架装备,研究建造过程精准控制技术,研发数字化建造、低碳高效建造技术;针对东方枢纽韧性可恢复要求,研究综合灾源风险协同研判、多空间多路径疏散技术,研制极端条件下海绵韧性装备,研发基于多尺度耦合的枢纽一体化韧性恢复技术。基础设施全寿命
8、维养及改造技术。开展隧道、桥梁、道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化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智能感知、实时监测评估、既有设施结构无损检测、服役性能提升与延寿等技术及装备,着力突破工程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快速维修修复及扩容改造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精细化、快速化、智能化维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病害风险的主动发现、无损检测、远程诊断和主动防控。专栏2交通基础设施维养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推进路桥隧实时监测和智能仿真、铺面损伤自愈合等新技术研发,开发防噪音沥青、高耐久反应型冷修复沥青等新材料。结合重载交通道路、大跨径钢桥面、长距离地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交通 领域 科技 创新 发展 行动计划 2023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