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原文及译文.docx
《《素书》原文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书》原文及译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第一章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踏,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陂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2、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逼,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文话文释义】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万事万物都遵循青道的的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好比是任何DO形均有圆心存在,但Bl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
3、小,不可见。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道如规矩,而德如方8I。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尽管如此,毕竟鱼有鱼途,虾有虾道。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故日,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道者如三千弱水,德者如瓠瓢,举水几何,视瓠瓢之器量而定。故德有上德与下德之分。仁,是人们与生供来的亲近融合之心,如水入海,如雨涧土。有仁慈、聪慧、善良的
4、情怀是促成仁的基础条件。义,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义中应满着理,所以人们根据义中之理奖善惩恶;以义的原则作为建立功业的基础条件。礼,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法则。人人遵掂礼的规范,才能兢就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以上五个方面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缺一不可。凡是贤明能干的人物以及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够看清国家盛衰的规律,也懂得存亡的道理;既了解治理乱象的途径,更知晓障退仕进的方法。其中的奥妙在于:盛衰有其规律性,成败有其定数,治乱在于能分清势之正逆,去留有其内在的迂辑性。因此,当条件不成熟时,甘心障伏,磐守正道,加强准备,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而有所行动,则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5、看破玄机,顺势而为则能成就绝世之功。假如生不逢时,只不过无闻于世而已,不会有大的损害。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智慧就比别人商,名气也比别人大。【暮初评注】人于出生之时,智力懵懂未开。随春年龄的增长,通过知识积累和社会历练才逐渐掌握了生存的技能。但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每一个人的生存技能千差万别,假若人与人之间相比较,一生之中所得到的利益也是多寡不均。从生物学上讲,虽然人的身体结构和基因水平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智力水平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差异性较小。但是,仅仅这样的校小差异性就使人性彩成了光怪陆高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无论哪朝哪代,也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上智下愚的社会阶层的结构分层永远存在,
6、利益多寡的差异性也是各个时代的客观存在。当然,处于“上智”的社会阶层不愿自己的后代沦为“下愚”的境地,不愿意自己的既得利益烟消云散;而现实中的“下愚”的社会阶层更不愿让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沦为“下愚”O因而,双方都在寻找突破这个瓶颈难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由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也使人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解决办法。当然,人们是不会甘心的,找不到一条“上路”,那么就找一条“中路”。这条中路就是读书。从古到今,中国人都信奉一个理论,这就是读书做官,以争取在“仕农工商”的社会序列中处于商住。到了现代更加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谬论,妄想通过“知识”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并把取得文凭
7、当作是进入社会的唯一敲门舟。事实上,文凭未必一定能成为晋身社会上层的通行证。知识的普及虽然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但是,无论怎么普及也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最多只是达到商位均衡而已。而且,这种均衡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互补平衡,并不代表知识结构的相同性。何况,所谓的“知识”还得分“有效知识”还是“无效知识”,因此,连达到上述的均衡也是较为困难的事。虽然通过读书,也就是通过积累知识获得相应技能的模式,是凭一般人的智力水平能够认同的最佳的一条路,而且别无他路。至于通过获得社会关系或是通过务农、做工、经商找到晋身社会的路则是更加摸不着方向了。这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认识中的趋同性,或称之为羊群效应。也就是说
8、,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总是一片黑暗,人生的前行道路中原本就没有什么指路明灯,都是直听盲从,都是别人举什么灯,我也举什么灯;别人走什么路,我也走什么路。手中的灯能否照耀自己的前途,确实谁也没有把握。何况,更多的时候,自己的手中并没有灯,是*别人的指引并摸索前行的道路。紊书是一本天书,简洁地直指人心和道心,犹如一盏人生的明灯。但是,这盏明灯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只能一个人用,不能让大家都用。当只有一个人知道时,才能占据思想的高地,统驭别人。当人人都知道时,就将这种差异性消除了,也就不存在这种位势了。这也是素问在现代社会中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也就是,当秘籍已不成为秘籍时,一些杀招就不起作用了。但是,素书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素书 原文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