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中的悖论.docx
《《李自成》中的悖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自成》中的悖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李自成中的倒仑茅盾与姚雪垠同为“五四”以来第一、二两代的老作家。自1938年姚雪垠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起,两人即结下了长达40年之久的师生之谊。姚雪垠在贺茅公81岁生日的诗中有这样两句:少作虚邀贺监赏,暮琴幸获子期心。”“少作”是指姚雪垠青年时创作的差半车麦秸,“暮琴则是指他老年时写的李自成。从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稻到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茅盾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不难看出,姚老对于茅公的赏识与推崇十分感激。茅盾对长篇小说的创作一直十分关注,生前特将自己毕生积蓄的25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设立茅盾长篇小说文学奖。而第届茅盾文学奖”颁发给李自成(第二卷),则与茅盾对姚雪垠创作的
2、长期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茅盾曾给予李自成高度的评价:“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解剖这个封建社会,并再现其复杂变幻的矛盾的本相,五四以后也没有人尝试过,作者是填补空白的第人。”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李自成的研究日渐沉寂下去,当下,谈论李自成的声音更是稀薄。当年用阶级斗争历史观去解读农民起义,为李自成磔得鲜花与掌声,如今,阶级斗争历史观的运用又成了它的“罪状工从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问世,到1999年小说四、五卷最后付梓,李自成创作历时36年,在时代风云的不断变幻中,作家的观念也产生了复杂的变化。阶级斗争历史观并不能囊括李自成的整个创作过程,将五卷本李自成纳入研究视野,对其全部文本
3、集中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李自成的创作流变,对于给予这部作品公正、客观的评价,很有必要。一、作者小说观念的悖论1,“现实主义”对“革命现实主义”的消解姚雪垠在20世纪30年代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与许多作家被动地“思想改造”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作才能衰竭相比,姚雪垠则积极主动得多,可以说他终其一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他在多篇创作回忆录中谈到李自成运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详细说来,就是哲学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学创作方法上的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为了说明农民战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姚雪垠“努力在李自成中把每个人物都放在一定的阶级地位,阶级关系中去处理”,在泾渭分明的阶级话语下,李自成全
4、书围绕崇祯和李自成这两个对立阶级的典型代表之间的殊死搏斗来展开,在他们背后,分别是以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为基准划分的官军及农民军两大阵营。在阶级斗争理论的观照下,革命与反革命的话语色彩十分浓厚,对于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作家显然更为偏爱。农民军从大将到普通士卒,上下一心,为创造一个“清明的太平世界”而努力,官军打仗要么是被逼无奈,要么是贪图功名利禄,如同一盘散沙,一击即溃。义军将士被官军杀害谓之“牺牲,他们杀了官军则称为“消灭”。四川名将张令、秦良玉,本为抗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阶级话语的宰制下,明朝官员不论是谁,在历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地位如何,只要他们曾参与镇压农民军,就会被贴上反动
5、阶级的标签。姚雪垠是一位悲天悯人、对下层劳苦大众饱含同情的作家,他始终站在受侮辱、受损害的底层人民的立场下去书写历史。在小说开始,李自成部队打着“救民于水火”的旗号,攻州掠府,解民倒悬,老百姓十分拥戴他。但从小说第三卷开始,农民军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尽管此时阶级斗争的视点仍然顽强地存在若,但作者已不再一味歌颂农民战争了。开封攻城战中,作者在写出战场残酷景象的同时,将目光对准了城内居民,重点描写了张存仁家在恶劣战争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去写城内张存仁一家的不幸,透过一个小家庭的遭遇,折射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大环境下的众生相。姚雪垠在第三卷中将叙述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战
6、争状态下的普通老百姓,表现了他创作观念的转向。如果在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中,作者还有意回避农民军的负面影响和对社会生产的破坏,那么在第三卷中,农民军的破坏性被铺陈开来写,最初农民军那种进步的正面形象逐渐遭到瓦解。因此不难理解那么拥戴李自成的老百姓,此刻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人家姓李的和姓朱的争天下,把咱们百姓也拖在里头,叫咱们怎么活?”姚雪垠一反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成规,直面农民军的种种弱点和错误,虽然意在总结农民战争的经验教训,却不免使农民军在前两卷中被用心塑造起来的高大形象瞬间崩塌.现实主义对革命现实主义的消解,使得农民军一开始表现出的“正义性、“进步性”受到挑战。不论是作家观念更迭,还是时代
7、环境使然,小说李自成表现出既存在图解历史,也追求历史真实性的矛盾状况。两方面共时性地存在于同一文本中。一方面,姚雪垠用饱蘸“同情之泪”的如椽大笔书写那支在巨大失败中不绝望、不气馁的农民起义军,塑造出形形色色的英雄群像,完成他对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忠实于现实的艺术追求也使得他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无处遁逃。2.多元复合历史观的冲突作家姚雪垠把向来被忽略、或受到轻视的农民起义作为聿要的历史因素,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中,将它推向历史大舞台的风口浪尖。为了体现“农民战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在史料较少的情况下,姚雪垠虚构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对李自成农民军在崇祯十三年前的作用“做了某些程度的
8、夸张”,赋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及其部下艰苦朴素、英勇作战、疾恶如仇、关心下层人民等众多高贵的品质。但不可避免的是,农民战争在他的笔下无论多么波澜壮阔、振奋人心,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如果对照李自成在北京登极后,农民军迅速败亡这事实来看前两卷,很容易产生这样个疑问,起初富有朝气、人心归附的农民军,为何在几个礼拜的安逸生活里就会立马腐朽变质,导致最终垮掉呢?作为一部创作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小说,李自成在文本间的过渡并不平滑,产生的诸多“裂缝”,留下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在李自成这部多卷本历史长篇小说中出现风格不统的情况,一方面,作家要借助唯物史观考察明末的这支农民军,为说明农民军巨大的历史作用,有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自成 中的 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