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经典化、去经典化与再经典化.docx
《《李自成》的经典化、去经典化与再经典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自成》的经典化、去经典化与再经典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李自成雌蝇S三g聆B化李自成自问世迄今,其文学史地位的评估经历了初次经典化(19771987)、去经典化(19882007)和再经典化(2008-现在)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即再经典化尚在进行中,并未取得学界广泛共识,它关涉前两个阶段,有些问题需要进行学理的分析和实际操作层面的探讨。一、李自成的初次经典化童庆炳先生将文学经典的建构概括为六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6)发现人(乂可称为赞助人以这六要素观李自成的经典化、去经典化与再经典化问题,将会有新的发现。
2、论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第一卷和第二卷出版之后不仅普通读者被深深吸引,表示叹服和痴迷,国内文学、美学和史学界众多顶级名家也是交口称赞,成为共识或公论。李自成第卷初版1963年7月面世后,虽然印数较大(不到年时间印了19万3千册),“在北京的读书界和全国的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由于作者“摘帽右派”的特殊政治身份及各种人际因素,1962年6月12日作协武汉分会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公函中,要求控制印数,并且评论文章要“掌握分寸”,所以,评论界几乎没有任何反响,与红岩红旗谱等初版后顿时轰动的情况迥然不同。所以,直到1976年,它仍未被经典化;而此时同为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创早已声名鹤起,评论如潮。李自
3、成经典化的最初发起,应该从1966年毛泽东对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发指示支持姚雪娘创作算起。可以说,毛泽东是编辑之外的第一个“发现人”或“赞助人。国家最高领导人以读者身份肯定一部作品,直接为作品的写作开绿灯,从而在特殊情况下为作者的写作减少了干扰、提供了方便,大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仅此一例。但这并不能保证马上使作品居于经典之列。李自成经典化的标志,除了读者众多、发行量巨大,更重要的是得到专业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的肯定和高度评价,直至被写入文学史,给予突出位置。这一过程完成于1977至1982年:1976年12月第二卷出版,1977年7月第一卷修订版出版之后,邓小平在讲话中专门提到姚雪垠和李自成
4、,并派时任中宣部部长张平化去姚雪垠家中看望。邓小平说“第二卷不如第一卷,这评价是否符合实际姑且不论,起码说明他把两卷都看了。邓小平日理万机,他并非毛泽东那种手不释卷的人,据笔者所知,能让他喜欢乃至迷恋的文学作品,就是姚雪垠李自成和金庸武侠小说。而此时由于姚雪垠政治上已被“彻底解放,评论李自成不再受限制,于是各种研究评论文章纷至沓来。这些评论基本都是赞誉,有些评价用的是最高等级。其形式,有的是正式论文,有的是谈话或通信、笔记。1978年4月,武汉举行全国首届李自成学术研讨会,其后,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湖北和宁夏等地分别出版了评论李自成的书籍。1980年,李自成先后被最早的两种中国当代文学史著
5、作北大张钟等的当代文学概观和北师大郭志刚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专章或专节介绍。1982年,李自成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该作声誉达到巅峰。许多名家认为这部长篇类似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艺术水平甚至超过这些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对李自成的肯定,特别是名家的肯定,大多着眼于小说艺术与美学方面。茅盾与姚雪垠的谈艺通信众所周知,此外,夏衍、林默涵、胡绳、朱光潜、曹禺、秦牧对其均费誉有加。史学界的吴哈在“文革”前就从历史真实方面认为姚雪垠对明末历史的研究超过了自己,1977年史学家白寿舞也说姚雪垠搜集史料,比我们搞史学还要用功,除了名家肯定,作者还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热情洋溢的来信。李自成第
6、一次的经典化,可以说符合了童庆炳先生关于经典构建六要素中的所有六项: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获得从专家到普通读者的广泛承认、极高评价;作品本身内容丰宫,有较多的阐释空间:它与新时期初期的意识形态吻合;文学理论批评界重视作品艺术性、审美感染力成为共同价值取向:它满足了那一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其广泛程度,甚至后来否定李自成的刘再宜先生也赶时里”阅读了第一卷或第二卷;它的“发现人”级别最高,其他当代作家难以相比。这阶段李自成的传播和改编也是铺天盖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了几年时间从头至尾播完第一至第三卷全部,这段时间内,通过收音机收听李自成,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享受。它还被改编成广播剧、电影和电视剧,据以
7、改编的连环画就有上海、天津、辽宁版等许多种,通过连环画它普及到了少年儿童。那个时候,说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并不为过。二、李自成的去经典化进入1980年代中期以后,李自成热逐渐降温,这本是正常现象:这一是因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文学作品数量和类型越来越多,读者有了更多阅读选择,很难让所有人集中于一部作品。当时有人将这表述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就是说,这不仅是李自成部作品面临的境况,而是整个严肃文学的共同命运。再就把李自成第三卷于1981年出版之后,第四、第五卷迟迟不见上市,这也或多或少中断了读者的阅读连续性。例如,第三卷结尾留下一个悬念:“老神仙”尚炯到来之后,自杀的慈梅能否得救?等这一悬念答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自成 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