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0课传统器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0课传统器物.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课题传统器物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青铜器、陶器、瓷器的分类和常见品种特征(2)深刻领会中国传统器物的文化内涵素养目标:(1)领略中国传统器物的独特魅力,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2)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自觉传播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青铜器、陶器、瓷器的分类和常见品种特征,中国传统器物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深刻领会中国传统器物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课前任务【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
2、习软件,查找关于中国传统器物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解【学生】完成课前任务考勤【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互动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中国传统器物有哪些?研究它们有何意义?【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传授新知【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青铜器、陶器、瓷器的分类和常见品种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器物的文化内涵等知识器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水平。中国传统器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漆器、金银器等多个种类,本章节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和瓷器。一、青铜器【教师】扫码播放“舌尖上的青铜器”视频,并进行i并解青铜器是一种用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
3、制作的器具。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被赋予独特的社会地位,是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与再现.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青铜器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五大类.此外,还有一些青铜所制的普通生活用具和部分宗教礼仪性质的用品,如灯、炉、熏炉、杖首(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礼器)、梳、笄(j,装饰发耳的簪子)、线盒、带钩(象征身份的腰带挂钩)、金钱(di3o,一种便携的小型金属锅)、熏器、滤斗、建筑饰件、人像、
4、神树等。下面主要介绍食器、酒器和兵器。(一)食器食器是古人盛黍、稷、稻、粱等熟食的工具,又可以分为鼎、等、笛、敦、豆等类型。1 .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后母戊鼎”的图片,并进行讲解鼎是一种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在商代早期至秦汉时期,鼎经常作为宗庙、祭祀场合的重要礼器使用,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1939年,在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后母戊鼎”是现今已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青铜木牌,被称为鼎中之王。后母戊鼎呈长方形,鼎身云雷纹为地,鼎腹周缘饰有饕餐纹,工艺精美,形制雄伟。此外,为了加强礼制,当时还设立了列鼎制,规定贵族都必须按爵品配置鼎数,用以“辨等级、明尊卑”.据文献及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
5、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2 .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胡宜的图片,井曲割解熊是盛黍、稷等食物的容器,在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箧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可代表贵族的不同等级,常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如八度、六筐、四熊及二熊等。商代霞形体厚重,多为圆形、广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兽面纹。1978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的西周胡篇是现存商周青铜篇中最大的T牛,堪称篇王,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3 .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铜蟠虺纹双耳Sr的图片,并进行讲解徵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主要盛
6、行于西周末春秋初。嚣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4 .敦【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青铜兽面纹三足敦”的图片,并进行讲解敦是盛放饭食的器具,出现于春秋中期。敦在春秋时期为圆体、加盖,到战国时期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5 .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青铜蟠螭纹豆”的图片,并进行讲解豆为盛食器,用于盛放腌菜、肉酱或调料,作为礼器时常以偶数出现,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二)酒器酒器是盛酒的青铜器,包括尊、壶、爵、角、M(8$)等。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酒器自然就成了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
7、宾会客等活动时的必备之物。6 .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的图片,并进行讲解尊是一种盛行于商代至西周的大型盛酒器,其基本造型为敞口、高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称为青铜器十大顶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器制浑厚,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是商周青铜器中的奇珍,也是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T牛。【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失而复得的国宝四羊方尊”的内容【学生】阅读、思考、理解7 .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陶索龙纹壶”的图片,并进行i井解壶是一种流行于商代至汉代的盛酒器,其形制多为长颈、鼓腹,壶口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平底或圈足。春秋晚期的陶索
8、龙纹壶,高体、束颈、鼓腹,纹饰极为精美。8 .爵【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妇好铜爵”的图片,并进行讲解爵是一种商代和西周常见的酒器,一般用于盛放酒、斟倒酒和加热酒。爵常与舰配套使用,其形制一般为前有流槽、后有尖尾、中有杯形、腹侧有差(供手提拿的部分)、下有三足,流槽与杯口之间有柱(可用于过滤),是古代贵族在结盟、庆功、宴会等场合使用的酒具。商代妇好铜爵,高37.3厘米,是现存中国古代青铜爵中较大的一座。9 .角【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西周父乙角”的图片,并进行讲解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又是一种量器,盛行于商代。角的外形同爵相似,但前后均有尾,无柱,有的角还有盖。西周父乙角,其色泽乌黑亮丽,
9、体量巨大,气势磅礴,纹饰精美。10 .舰【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商代饕善纹铜IT的图片,井进行讲解牌是一种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饮酒器,其形制一般为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状。商代饕餐纹铜觎,其纹饰装饰层次丰富,图案多样,铸造精密,充分体现出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三)兵器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的,其种类较多,主要有钺、戈、剑、戟等。1 .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人面纹铜钺”的图片,并进行讲解钺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兵器,后演变为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具形状像板斧,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说文解字中描写钺与斧时记载:大者称钺,小者称斧。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出土的人面纹
10、铜钺,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和很高的研究价值。2 .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虎纹铜戈头”的图片,并进行讲解戈是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的一种格斗兵器,一般为平头、横刃,装有长柄,可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尤为适宜在战车上使用,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图4-1-12为汉代虎纹铜戈头,其前锋尖锐,援与内相接处透雕一猛虎,虎昂首张口,曲身卷尾,前爪开张;胡的两面均有纹饰,一面铸一人,腰悬刀,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知识链接】拓展知识面【教师】讲述“戈头”的相关知识戈头一般分为援、内、胡三个部分。援是横出的杀伤部分,由上下两刃向前弧收成尖锋,用以钩啄敌人;内在援的后尾,其上有孔,称作穿;援和
11、内之间设阑,并在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也有穿,胡越长,穿越多。【学生】聆听、思考、理解3 .剑【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陵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的图片,并进行i井解青铜剑始于轩辕黄帝时代,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初为铜制,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在西周时,出现柳叶形的剑,剑身较短。东周时,剑得到充分发展,长度可达1米以上。汉代基本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错(x!n),此外还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4 .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戟”的图片,并进彳亍并解戟是一种在戈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复合式兵器,其柄前安装直刃以刺敌人,旁有横刃能钩啄敌人,故兼具
12、勾、啄、刺、割四种作用,杀伤力非常强。二、陶器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中国陶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劳动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烧制了大量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陶器,从此掀开了中国陶瓷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篇章。这些陶器古朴中透着大气,庄重中不失美观,是中国历史中永不褪色的文化瑰宝。根据制作方法及外观呈现的不同,中国古代陶器可以分为红陶、黑陶、灰陶、白陶、彩绘陶和釉陶等。(一)红陶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陶器.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红陶还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其中,泥质红陶较纯净细腻,主要用作饮食器具;夹砂红陶耐水,主要
13、用作炊具。【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的图片,并进行讲解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我国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及大汶口文化,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院。(二)黑陶黑陶是一种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碳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和轮制后,还可细分为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的细泥薄壁黑陶有“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花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的图片,并进行讲解黑陶在我国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以素面磨光黑陶和带纹饰黑陶居多。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嵋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
14、)灰陶灰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根据胎质的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前者常用作饮器、食器、盛储器,后者常用作炊器。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后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多用作蒸煮器皿。到了夏代,陶器的烧成工艺有所进步,质量有所提高。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型有鼎、罐、觎、豆、谖、钵(b4,一种类似盆的器皿)、三足盘、盆、瓮(w-ng,一种盛东西的器具)、缸等,纹饰主要有篮纹、方格纹、绳纹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灰陶饕餐纹密”的图片,并进行讲解商代陶器以灰陶为主,主要有爵、觎、罐、杯、豆、钵、鼎、密(,一种酒器)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刻画纹、弦纹、镂空等,还出现了专门
15、烧制灰陶的作坊。西周灰陶纹理较粗,主要有鬲(1#,一种炊具)、甑(z-ng,一种蒸食用具)、豆、蕉、罐、瓮、盆、盂等,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图4-1-17为商代灰陶饕餐纹壁,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四)白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白陶刻几何纹甑”的图片,并进行讲解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白陶在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皆有发现,器型主要有麓(一种形状像鼎的炊具)、秀(一种形状像壶的温酒器具)、爵、豆、钵、密、壶、卤(一种盛酒的器具)、解(一种用来饮酒的器具)等。白陶在商代晚期得到了高度发展,其形制和纹饰均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器表多刻有饕餐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胎质纯净、洁白、细腻,是当时极珍贵的工艺品。商代以后,瓷器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五)彩绘陶彩绘陶是指将陶坯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赭等,色彩绚丽,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受潮或经水后极易磨损脱落。【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彩绘龙虎纹陶壶”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陶人和车马”的图片,并进行讲解战国、秦汉时期是彩绘陶发展的繁荣时期,典型器物有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