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碎”与“凑成”.docx
《“剪碎”与“凑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剪碎”与“凑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富碎与凑成【摘要】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戏曲演员可以通过“剪碎”与“凑成”更好地理解人物,找到人物行动的合理性所在,并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笔者作为越剧屈原中楚怀王的扮演者,特结合自身体会来谈一谈人物塑造过程中的“剪碎”与“凑成”处理。【关键词】越剧;屈原;楚怀王;人物塑造近年,我们中心创排了一部大型历史文人剧屈原,讲述了楚国左徒屈原力谏楚怀王推行美政,对外合纵抗秦,对内除弊革新,却因张仪、南后、靳尚等人从中作梗和楚怀王意志摇摆而功亏一跳,楚怀王兵败为秦国所囚,屈原因忧愤而投汨罗江觅死的故事。我在剧中扮演楚怀王,这个角色绝非传统意义上那种简单的贪图安逸享乐的昏君形象,其实他也有政治理想和抱负,
2、渴望骋绩康衢,只是他身上有着致命的个人局限性,他急功近利、短视高傲,最终也为其所害。一、剪串成珠,细化局部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其实,我们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呢?在楚怀王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我也是受此启发,在创作中先从情节出发,对楚怀王的行动进行了“剪碎”处理,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物、把握住人物的行动方向。几番通读剧本之后,我发现楚怀王的行动其实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段落,分别是围绕“塑像之争”“断齐亲秦”和“亲征伐秦”三个事件而展开的,在这三个事件之中又都埋设着他与左徒屈原之间的冲突,而且这三个事件各有因果
3、,自成篇章,也是影响全剧情节走向的三次危机所在。“塑像之争”主要是在全剧的第一场、第二场,至第三场仍有余波。楚怀王虽有振楚图治之心,却终究受其高傲短视、贪功好名的性格缺陷所限,因而在靳尚打造了五国诸侯塑像而以众星拱辰之势围在他身旁时,他不假思索地欣然接受了。这种睥睨诸侯、儿戏视之的姿态势必会招致诸侯国的不满,破坏合纵大计而给楚国带来灾难,故而屈原据理力谏,楚怀王却得意忘形而拒不纳谏,两人的首次冲突由此展开。当五国使臣拒不上殿而家国危机一触即发时,楚怀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而后悔了,他屈尊前往屈原府邸咨政。这时,屈原提议再塑一尊楚怀王塑像在盟誓台陪从五国诸侯,楚怀王为了楚国的前途采纳了这一建议,
4、而内心其实是有所抗拒的。所以,楚怀王此时虽然纳谏改过,却不会应允得太过轻易,因而我通过一些停顿动作来展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此后危机得以解除,该事件却并未告一段落,国难虽得纾解,君臣嫌隙却由此而生,正如楚怀王在盟誓台看着自己那受着日晒雨淋的塑像时所感喟的:“是无奈,是失落,更是懊丧,想不到盟誓台竟成了他的号令台!”此处的几句唱腔,对揭示楚怀王的心理及其与屈原之间关系的转变意义重大。我在表演时挽袖轻拭塑像,步履沉沉,并努力用眼神展现其内心的无奈、失落与不悦,彰化人物性格,让人物更显丰满。“断齐亲秦”则主要在全剧的第三场和第四场,楚怀王放弃多年经营起来的合纵大计而改弦与秦国交好。前面的“塑像之争”
5、是源于楚怀王对自身权势、功业的一种精神麻痹,以他与屈原的争执为过程,以事端平息而君臣生隙为结果。而此时的“断齐亲秦”则以张仪带来的秦国割地相让的利诱及南后巧施的齐女掩鼻误会为导火索,同样以楚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冲突为过程,结果则是楚怀王因受到秦国欺骗而勃然大怒,而这己经是第五场的事了。在这第二个段落中,我主要的表演就是要展现楚怀王与屈原的嫌隙渐大,弃“美政”而逐眼前利益,进一步展露楚怀王急功近利、短视高傲、冲动易怒的性格缺陷。正如前文所述,楚怀王并非完全的昏庸之君,因而在面对张仪提出赠以商於六百里地时也是心存戒备的,并在屈原的提醒下怀疑其中有诈而要轰走张仪。而楚怀王在亲见张仪写下血书作保,并听了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剪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