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为探寻理想社会,取譬设喻妙劝导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通文意,2 .理清思路,3 .知人论世,梳理文言知识。体会论辩艺术。了解孟子思想。教学重点:同1教学难点:同2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而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的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二)任务
2、一:通读全文,梳理文意与文言知识【提问】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面)全文,梳理文中基本文言知识。【明确如下】(一)文化知识1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2 .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3 .商贾(g):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4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5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二)通假字1 .无以,则王乎:“以”同已,停止。2 .王说:“说”同悦,高兴。3 .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4 .刑于寡妻:“刑”同型,典范、
3、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5 .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6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7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8 .是罔民也:“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9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10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三)古今异义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爱惜,爱护;喜欢。2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古义:痛惜,哀怜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3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 .莅中国而抚四
4、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2 .省略句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将以衅钟。【将以(之)蚌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明以教我。【明以(之)教我】及陷于罪。【及(之)陷于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3 .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代词)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
5、语)牛何之(牛之何,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动词,去)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用“之”作宾语前置标志助词)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之”作代词,这种情况)【区别】用“之”作宾语前置标志助词,不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2)状语后置句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构怨于诸侯。(于诸侯构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树之以桑。(以桑树之)(3)主谓倒装句宜乎
6、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若是其甚与。(其甚若是与)4 .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提问】古汉语中的“之”字常用的有8种,本文中出现了5种,请分别找出例句。【明确】1.作代词“他、她、它(们)、这样、这、此“: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2 .作结构助词“的”: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3 .作“往,到去”:牛何之。然后驱而之善。4 .宾语前置的标志: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 .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君子之于禽兽也。(三)任务二:梳理劝说思路,体会论辩艺术【提问】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除此之外他还
7、是著名的雄辩家。下面让我们将从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中,来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齐桓晋文之事章记录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齐国在威王(宣王之父)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阐述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面对一个主张霸道的君王,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让齐宜王接受自己的王道观点的呢?【明确】主要分三步:1.抓住齐宣王的企图,开始话题一一行王道,也可实现霸道。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一句话看似平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齐桓晋文之事 2023 2024 学年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齐桓晋文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