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篇)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心得体会、研讨材料.docx
《(七篇)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心得体会、研讨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篇)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心得体会、研讨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七篇)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心得体会、研讨材料第一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个人心得体会“千万工程”二十年久久为功,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二十年实践探索,二十年跨越发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形成了引领发展经验,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坚持育才引才,实干导向,发挥群众主动性,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海淀和美乡村。一是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浙江有“乡村振兴十大模式”,即不同地区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理和发展模式,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岱山东沙镇采用“四治融合模式”,东沙镇成立网格理事会,组建村级调解员队伍,开发“平安通”APP客户端,逐步凝聚起基层治理合力,让乡村环境越来越美,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瑞安曹村镇采用“产村融合模式”,深挖文化基因,把居住环境变为旅游网红打卡点。德清五四村的“数字赋能模式”探索“一图全面感知”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建成数字乡村底图,村庄装了智慧大脑,乡村旅游和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升级。海淀要挖掘现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结合不同镇、村特点,走合适自己的道路。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引入第三方或者说建立公司市场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比如上庄镇西马坊村可以走“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
3、游+文创”的道路,打造京西稻网红打卡点,苏家坨车耳营村可以挖掘历史文化基因,走红色旅游模式。二是坚持育才引才,实干导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层,尤其是农村,人才短缺是普遍问题。浙江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一系列改革创新,如提出“河长制”“田长制”等项目责任制,累计培育超过4.7万名农创客。农创客是指大学毕业后投身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乡村人才,这一概念由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在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创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要素跟着市场转,这反映出浙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千万工程”打下的基础,发展要素加速流向乡村一一2
4、019年,浙江省提出实施“两进两回”行动计划,即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2021年,浙江省正式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着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乡村振兴的蓬勃局面加速形成。海淀要通过制定实施优越政策,通过亲情、友情、乡情等措施吸引人才,让人才能够在海淀农村找到归属感,提高人才回归农村、留在农村、建设乡村的比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发挥海淀农业专家库、未来农业人才联盟的作用,有效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为农村发展激发新动力。三是激发内生驱动,共治共享。浙江鼓励基层探索,建设“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创设“河小二池大爷”等岗位,形成幸福积分制,逐
5、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陈文胜说“基层组织建设要从领导群众到发动群众转变。”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在进行决策、推进改革时,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搞强迫命令,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对海淀来说,要提高群众的认同感,首先要让群众转变思想,注重发挥基层群众主体作用,结合农村家园意识强烈的特点,集合群众智慧,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强化落实执行。
6、特别是把参与基层治理与村民福利待遇、公益岗位、激励奖励“挂钩”,发挥党员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治理工作,由为群众服务到自己服务自己,自己治理自己,有效调动基层群众参与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篇某单位理论学习组关于开展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经验的研讨材料、心得旅待系懈抓四“三农”工作近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后发布的第2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继续发出重农强农信号,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这也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1个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始终重农强农的战略考量。准确掌握文
7、件精神,科学把握党中央对2024年“三农”工作部署,对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2023年,全国上下稳产保供、攻坚克难,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稳住了“三农”基本盘,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实现了稳产保供。耕地保护持续强化,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落地实施,粮食等民生商品量足价稳。2023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2022年增加17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L3万亿斤以上。大豆面积产量双增,增强了自给能力,棉油糖、果菜鱼、肉蛋奶供给充足。二是农民
8、收入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同比实际增长7.6%,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2年的2.45下降到2.39。此外,脱贫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是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乡村“土特产”优化发展,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布局,乡村治理平稳有序,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看到“三农”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新形势新要求。从国际形势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浙江 千万 工程 经验 案例 心得体会 研讨 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