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内课外的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论文.docx
《如何在课内课外的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课内课外的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课内课外的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整合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向学校、家庭、社会延伸和拓展,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词:德育,教材,学校,社会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课程应从文本走向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注重学生在实践与体验情境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更形象地接受课程内容,内化知识,正确引导行为,提升道德素质。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将单一学科向课内课外相关活动延伸,需要超越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教授,需要结合学校德育、大队及中队活动和家庭、社区及公共事业活动展开,方可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育德的效果。一、整合教材及学生年
2、龄特点,以活动促课程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这一课程的呈现形态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单纯的说教和填鸭式的教学是很难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积极探究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如何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做到以活动促学习,渗透德育教育。在教授五年级上册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时,我紧紧抓住“活动园展开,以活动促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生成适宜的活动。课前我先抛出调查表,表内主要内容为“课余生活谁选择”,让孩子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去班上调查,并将表
3、格填写完整。课上让孩子展示调查结果,展开讨论。通过调查表很清晰地展现出了大部分孩子的课余生活都是由父母选择的。随即我及时抛出“如果你的选择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你会怎么办?这一话题的提出,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发响。最后,围绕“课余生活到底谁选择”这一论题,分甲乙两方进行辩论。甲方:课余生活应该自己选择。乙方:课余生活应该由父母决定。让孩子自由选择观点后,在课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此教学环节,我并没有进行说教,也并没有明确哪方胜那防败。因为我设计者一环节并不是让孩子为了辩论个对错,而是想通过辩论,让孩子们发现在选择中也会出现一些困惑,甚至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和困惑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决定。这也就自然过渡
4、到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有调查有辩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确确实实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课堂效果来看,也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的活动构思也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这必须源于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在这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活动,让孩子真正达到乐于参与。二、结合学校德育、大队及中队活动渗透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把学校德育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让德育教育由课堂开展到学校。孩子的品德教育,并不是靠一两节道德与法治课就能渗透的,在课上的内容,必须适时通过课下的活动进行延伸。而通过学校活动又可以将一个班的德育教育,推广到整个学校。1
5、.以学校大队组织的国旗下讲话为契机,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德育教育。我校每周一开展一次国旗下讲话,每周讲话内容适时适事而定。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中片段3中的内容既跟选择什么样的课余生活有关,又跟环境保护有关。我们学校大多孩子来于农村,对秸秆燃烧这一现象并不陌生,恰逢那周是我们班孩子进行国旗下讲话。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就课余生活和环保这一主题回去对桔秆燃烧这一现象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并提出解决方法,最后撰写讲话稿。孩子的参与度和热情都很高涨。在班上进行遴选和资料的整合后,选出一名孩子作为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这一举措,就使得课堂教学与学校以及社会活动相结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预期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课外 活动 渗透 品德 教育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