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再阐释.docx
《【党课讲稿】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再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再阐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课讲稿】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再阐释一、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创造力对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欧洲思想文化中存在一种理解性视角,它被定义为“理解和科学的视角”127,源自“科学、现实主义、理解的传统这种理解性视角提倡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漠视”,实际就是要用冷静和理性的认知视角去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是人对自我及对象的理性认知。但这种看法主张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完全理性的机械人。因此,存在将人陷入完全被动接受而失去能动创造的缺陷。而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双重生命本性,即在突破物种生命局限之后,人还具有真正形成人的本质的类生命。这就要求人之所
2、以为人,不但要具备理性认识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能力,还必须具备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创造力。创造力源于“意识的能动性,在其本来的意义上,显现为头脑的创造力”2,即人超越物种局限后处理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关系并进行创造性发挥的能力。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活动为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搭建了互通的桥梁:一方面,人将自身本质投向外部,使自我对象化;另一方面,人将外部力量化为己有,使外部对象人化。正是在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反复交往中,人获得了自我与对象关系的思考。这为思想的自由奠定了物质实践的根基。思想的自由是“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展开、实现的”34,它是一个不断从模糊抽象转变为清晰具体的过程。在
3、思想的自由不断觉醒的运动中,人逐渐拥有了创造力。创造力与人的一般劳动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创造力是以潜在的状态存在的。与人的一般劳动力相比,创造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实践与领悟得以展现,因此并非每个个体都能体现这种能力。如果说人的一般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的此岸基础,那么人的创造力就是打破沉静的此岸,并为之烙上“人”的印记的人的本质本身。换句话说,创造力是帮助人打破重复性和历史性对象化活动局限,实现突破性上升的钥匙。因此,要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抓住这个扭转人的反复劳动并将之推向更高一级的进化能力。人的本质的理解需要创造力对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首先,这是由人的本质的双重属性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既包括
4、物种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类的社会属性,因此,要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仅抓住其中一面是不够的。这就要求通过某种手段来达成两种属性的耦合,这个手段就是劳动。但上文已然提及,仅依靠单纯和重复的劳动是很难达到对本质的理解的。因此,必须在劳动过程中运用具有进化性的创造力来把握对象与自身的总体关系,从而在源头上将人的本质的双重属性规定在一个整体之中,实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性理解。其次,这是由人的本质理解的内在结构决定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实质上以对对象的认识为依据。对对象的认识起始于对其外观的直观笼统感知,经过对象化过程,将人的本质与对象的本质进行交换,产生了思维与现实的同一问题,再经由创造力的突破,实现对对象
5、本质的理解,从而映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换句话说,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内在结构是二元统一,要遵循这个结构来为其提供参照物,就必须引入能剖析事物本质进而剖析人的本质的创造力,并在创造力明晰参照物与人本身的关系之后,将二者统一起来。第三,这是由人的本质理解的循环性决定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言,“最初的也将是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也将是最初的东西”4。也即是说,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一个不断进行、没有绝对完成时的动态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的对象和人都是暂时性和阶段性的,那么,如何将这些暂时与阶段的对象和人的本质串联起来,就成为维持整个过程持续运转的决定性问题。而创造力是在这一阶段唯一能够兼顾时间与空间跳跃
6、,将各个历史阶段的对象与人连接起来的纽带。经由创造力的连接,横向与纵向的认识得以整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才能具有总体性;而对总体性的把握又成为推动人的本质理解这一循环过程的基本动力。一方面,创造力源于自然故天然具有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成为人的第一个条件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生命源于自然,天然的与自然中的其他对象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然的人化表现。因此,当人运用创造力处理人与对象的关系,并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时,不过是运用了自然赋予人的认识自我即自然的能力。而自然是一个总体,对其中某些部分的认识是达成总体性认识的一步。因此,运用创造力去把握人的本质,天然的具有总体性。另一方面,创造力通过新需
7、要和新对象的产生完成对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发展的原始动力,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新的需要应运而生。为了满足新的需要,人会发现或创造出许多新的对象。对新需要的满足和新对象的发现或创造是一个没有绝对终点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每产生一个新的需要,人就离认识自我更进一步;每发现或创造出一个新的对象,人就离认识对象更进一步。也即是说,越是产生出更新的需要和对象,越是靠近人与对象的总体性认识。因此,创造力对新需要的创造和新对象的产生,就成为不断满足人的阶段性本质需要,进而不断接近总体性的历史活动。二、人的本质的超越是抽象力对人与自我的对抗性消除欧洲思想文化的另一传统是被定义为“理想因素,
8、即暗含着价值设定和终极目标”113的超越性视角。超越性视角立足于理想世界对现实世界批判的维度,也可称为道德评价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本质的超越就是对现实中人的具体性的抽离和复归。但此处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仅涉足道德评判和思辨领域,因此并没有找到实现超越的现实根据和路径。而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5Io也即是说,“思维形式归根结底都在人的活动中找到根据”6o可见,对现实中人的具体性的抽离和批判就不是为了纯粹的思辨或道德评价,而是为了寻求思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本质 理解 超越 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