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铸诗史-大隐隐于医——纪念大儒医唐玉虬先生诞生120年.docx
《铁笔铸诗史-大隐隐于医——纪念大儒医唐玉虬先生诞生1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笔铸诗史-大隐隐于医——纪念大儒医唐玉虬先生诞生120年.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铁笔铸诗史,大隐隐于医纪念大儒医唐玉虬先生诞生120年江苏省中医院章茂森唐玉虬先生(1894-1988),名鼎元,号髯公,是明代抗倭名将唐荆川(唐顺之)先生的第十四世嫡孙,江苏省常州人。早岁读书寄园,晚年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古文献及古典文学教学研究,是著名的医家兼诗人。一九三七年曾被聘为中华民国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名誉委员,并任空军参谋学校、军士学校国文教官,后被聘为华西大学国文教授。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挚爱,他一生苦好吟诗,著述极丰;源于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浓烈的感情,他选择了以笔为枪,以铮铮铁笔记录了小半个中国近代史;更由于强烈的医者父母心,他选择了以中医作为终身职业,慈心仁术,活人
2、无数。沐先祖之遗风,成一世之奇才玉虬先生1894年出生于常州市武进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时由于经济所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然而艰难的生存环境非但丝毫没有妨碍到他对知识的渴求,反而更加磨砺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强烈的上进心。他焚膏继唇、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传统文化知识,幼时废寝忘食的学习生涯为他的国文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岁起,先生开始从父亲学习中医。20岁始,玉虬先生师从江南大儒钱名山先生,进入常州寄园,开始了漫漫求学生涯。天道酬勤,得益于钱名山先生的精心培育,更源于玉虬先生自己的求学不倦,他的才华很快凸显出来,得到了钱先生的肯定。玉虬先生一生先后从事过家庭教师、公务员、行医
3、、教授等多种职业。1956年,先生开始进入南京中医学院任教,由儒而医,医而活人育人,漂泊半生的先生终于找到了他真正要栖息的地方。先生好文成痴,除了日常行医外,读书不倦,下笔成文;又向来仰慕先祖荆川先生,故勤力搜集关于唐荆川先生和其他唐家先祖的作品、遗物,孜孜不倦。无论到了什么地方,玉虬先生必定会想方设法去图书馆等地方搜集关乎荆川先生的资料,因经济窘迫暂时无法购书回来的时候,先生便凭借记忆力强行将相关资料背下来,回家后再行笔录。条件再艰苦,信息再闭塞,先生也从未放弃过。1936年10月,先生历尽艰辛完成了唐荆川先生年谱并付印,完了先生心头的一大愿望。出于对先祖的敬仰、对家族文化的珍视和热爱,除了
4、荆川先生的年谱外,还有蓟门公年谱。解放前夕,玉虬先生还参与并任主编完成了毗陵唐氏家谱的编撰。先生纵有满腹诗华,却生逢乱世,半生漂泊不定,抗日战争期间,客居成都,生活尤其艰难。夫人钱珊若曾有诗云:“年来米粒珍珠价,白饭青羹只自安J“幸有郎君能卖赋,任他四壁不知寒”,足见先生夫妇生性澹泊、安贫乐道,极有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遗风。国家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更工先生好诗,尤为景慕李杜,对人对事皆善以诗歌表达心声,遂成著述累累。用先生的夫人钱珊若的话来说便是“四十年中作诗何啻六、七千首”,这还只限于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赋诗不下万首,其数量比起古代大诗人也毫不逊
5、色,足见先生对诗歌的浓烈热情。朝经暮史、韦编三绝的读书生涯让先生的诗才如朝阳般喷薄而出,五言楼诗草、景杜集、入蜀稿、慷慨集、国声集、怀珊集等诗集既是先生人生经历的写照,更是一部缩微的数十年中国近现代史。天道酬勤,先生的天赋和才情最终得到了国家社会的肯定:入蜀稿、国声集被评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度全国高等教育学术奖励文学类三等奖(文学类只设三等奖),同获这一奖项的还有曹禺、王力等五人,而先生是其中仅有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的饱读经书的民间诗人。1990年12月,著名诗人臧克家主编的诗刊曾刊登先生十余首遗作,并附上“编者按”,尊之为近现代“旧体诗大家”,并呼吁“诗歌史家、评论家和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铁笔 诗史 隐隐 纪念 儒医 唐玉虬 先生 诞生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