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婴戏、牧归、盘车——两宋风俗画的俗与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郎、婴戏、牧归、盘车——两宋风俗画的俗与雅.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货郎、婴戏.牧归、盘车一两宋风俗画的俗与雅宋代风俗画的兴盛,是与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状况相联系的.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周宓所著武林旧事、南宋耐得翁所撰都城纪胜等著作都是对当时社会风俗文化和市井生活的记录1.在宋代社会安享太平、迷恋繁华、玩味人生、自我满足的氛围中,风俗画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比其他任何题材都更深刻鲜明地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点。例如,描绘农业生产过程的“耕织图系列;表现妇女生活的“仕女画”系列;描绘儿童生活的“
2、婴戏图”系列;以及“渔乐图”、僵纲图”、盘车图”、行乐图”、“雅集图等系列。“雅1和“俗作为巾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组重要的审美标准,对立统一、相互交织。几千年来,以其丰富的内涵,定义者不同种类的文化艺术。两宋风俗商在其美学趣味上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风格特点。风俗画本身所具有的“俗的属性和文人审美的介入,使得风俗画在大众趣味与文人审美的矛盾统一中有若雅和俗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美学特征。I俗I两宋时期,由于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为“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也使得下层民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由于俗文化具有广大的受众,士大夫在坚持自己的审美理味的同时也不能不做出一定的调整,使文化中出现了俗中求雅或变俗
3、为雅的情况。在绘画题材上,风俗商的表现内容以世俗生活为主,平民百姓的生活在士大夫们看来无疑都是届丁“俗的。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戏耍、市井、农耕、婴戏等等.这些场班是百姓都能接触到的场景,描绘在画纸上也是百姓能够欣送、品味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以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宋代的繁荣景象为主甥:李唐的货郎图3以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货的场面为主豚;苏汉臣的战婴图以儿童愉快地嬉戏、玩耍的场面为主题,这些场面每天都在上演,百姓再热悉不过,他们可以慢慢品味,并与画家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宋代风俗画最大的特征一通俗化、世俗化,这一特点是建立在风俗画的题材选择上。在画家成分”上,两宋时期风俗画作者大
4、都生活在“市井小民”中,他们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比如张择端、王居正、李唐、刘松年、李渊、苏汉臣等。张择端能全面掌握人物、山水、界画的表现技法,自成一家之体;王居正是一位来自民间的画家,以朴实细致的的手法再现了劳动者其实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李淘在表现民间生活方面,发挥了敏锐的感受力,成为千古驰名的优秀风俗画家,他的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亲切感人的情节和朴实纯真的形象,反映了艰辛勤苦、热爱劳动,对生活充满理想的劳动者感情。在阶级构成上,古代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按“士农工商”划分社会阶级,宋代风俗画所迎合的阶级除了士以外的平民阶层,是普通的民间百姓,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最能够接受和欣赏的反而
5、是生活中的场景,是他们熟悉的、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而士大夫、文人黑客则更专注于对笔法、画面、意境的追求,二者的追求显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相比起文人画来说,风俗画的审美电味显然是俗的。I雅I在宋朝,官方和民间都能进行而度审美,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机会交叉碰撞,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这种大俗与大雅的审美交集龄明显的体现实际上还超越了绘画之外。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成为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文学重心下移,是指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土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专心下移在两宋绘画领
6、域表现更为明显:宋代打廷画匠受命绘画有关风俗的作品,帮助帝王了解民情。风俗画在满足民间百姓的艺术追求的同时,还承担起了风俗教化、了解百姓生活状态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世俗文化大放异彩,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看法,利于造就大雅大俗的审美观。宋辽金元史学专家、台湾大学教授陶晋生先生在其宋辽金元史新编中,曾经做过这样的论断:“这一时代里中国人并至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陶晋生宋辽金元史新编绪论,台北稻乡出版社除了文学重心下移,市井文化的上探使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交叉碰掾成为可能。市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典型商业性的文化,它的政治性价值观必然是功利的。宋代是宫廷画院显昌盛的时期,在当朝堂帝
7、的主持下,画风更贵辉煌,翰林图画院为赞美天下昌隆而尽粉饰太平之能。宫廷艺术的审美趣味直接影响着市井文化,社会的崇堂心态也反映在混杂市井的画家身上。由于宫廷画院对社会的建要影响力,挤身画院成为宫廷画家是民间市井画家的晋身之举,所以,他们的绘画风格是既效仿名家,又独辟蹊径,以迎合宫廷主流艺术的审美趣味。宋代为了探索人与世界的本性,在原有儒家思想的基础上,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也开始盛行,形成了新的偶学思想一理学。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由关注上层社会向关注底层社会转变,唐代仕女图大多是贵族女性,宋代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女性作为主角出现在画面中,这一转变说明画家开始关注整个社会,而不再是社会中某一部分人或事物
8、。宋代风俗画是民间生活的史.实写照,不论是画面、还是画面中人物的穿着都是十分真实的,为现代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人们可以从市井现材的风俗画中了解宋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风俗;可以从婴戏题材的图画中了解当时的生育观、人口观;可以从耕织就材的画作中了解宋代民间百姓的生产生活信息。这为现代史学家研究宋代的建筑、服饰、娱乐活动提供了大量其实的资料,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两宋时期风俗画作者的出身不仅体现了风俗画“俗”的一面,更体现了这一时期风俗画“雅或者雅俗兼备”的一面。宋人对于画家的修养,所注重的除了社会地位,更多是人品和学识,尤其是在诗文学识的雅俗,正所谓“轩冕才贤,岩穴上士(宋代图画见闻
9、志)其人品既已高矣,气的不得不高工从风俗画家本身来说,两宋画院画家有很多都是来自民间,进入画院后,他们受到了正规的画学教育,尤其他们“应制作画的创作特点,使得他们必然以统治阶层的审美好尚为追求,因而他们的作品名无疑问是以“雅”为审美倾向的.I两宋风俗画都画了什么?I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依丁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2世纪初叶,张择端创作了描绘城市生活的清明上河图,把风俗画提尚到了空前的水平;第二类题材就是反映乡间生活的作品,如纺车图货郎图等;还有一类题材就是婴戏图,反映了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思想。这些作品无不与庶民百姓的生活
10、紧密相关,也更是体现了风俗画中的“俗文化,城市生活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不得不提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用严谦精细的笔法和全景式构图,描绘了北宋年间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致,而它更大的研究价值,在于图像折射出的社会历史情境,为我们了解宋代的商业、手工业、建筑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唐代城市采取封闭管理,晨钟尊鼓,晚上宵禁,人民作息很规律;宋代不是这样,由于坊市合一,不再限制营业时间,每天夜市还未结束,早市已经开场,开启了全日制的时代。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贪开张,要闹去处,通宵不绝。一铁图山丛谈上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北宋街头最热闹的建筑:门口悬挂的“桅子灯是宋代夜店的标志;当太阳落山,开封闹市上扫
11、货主力登场,其中既包括昼伏夜出的歌姬舞女,也有许多白天不出门的仕女贵妇,面对消费能力极强的她们,宋朝的GDP想水都难。街北山子茶铺,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一东京梦华录货郎图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从宏大场景刻画北宋市井百态,另一类风俗画则以小见大,通过一个街头小贩看到社会的经济民生。这就是风俗画中大行其道的题材一货郎图。宋代的城市发展冲破了坊市格局,市民生活日趋丰富,市场交易频繁。货郎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宋代以前,无论图画、雕塑,还是文字记载,都鲜有对货郎的具体呈现。货郎图的代表画家是苏汉臣和李尚,两人都是宋代院体画家,但笔下的货郎大为不同。李端的货郎质朴恬淡,有村野
12、之气,苏汉臣画的货郎则衣着华丽、盘彩赋色。临安人李禽少时家庭贫苦,曾做过木工,学界因此推断,李尚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对于庶民生活的观察较为细微,能反映其实的乡间情景。因而曾有人于其画上题诗日:.李师最识农家趣。李琳传世的货郎图3有四幅,分别保存在故守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克利夫丝艺术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四幅大抵都是表现乡间树下,儿童围绕货郎担架兴奋嬉战的场景。在传世的四本之中,除故宫博物院一件是小横卷外,其他三幅均是团扇。画面采用细笔勾勒,方寸之地精细的程度甚至直追清明上河图,画中还以极小的笔迹写下三百件的字样,似乎在向细心的观者夸示着宋代的奇技百货。货郎图一直被视为南宋商业经济之直
13、观反映。波士顿博物馆的吴同先生对货郎图题材曾经有一段详细的论述:“货郎图一类的风俗画,在南宋时大行其道,显是受了当时民生富裕、经济繁荣的影响。宋室南渡后的新都临安,不但是政教文化中枢,也是商贸货运集中地,经由贸易致富地商人云集其间。此一新兴阶级对绘画的欣赏,每每偏爱风俗画,货郎图即其一种。货郎百物杂陈、无所不卖,为了推销百货,招御妇孺老少顾客,其身手表情,每作戏剧性地夸张。画家生动细致的描绘,正中商贾购画欣货的心怀。苏汉臣是河南开封人,本来是宜和画院的待沼,南渡后继续供职。传为苏汉臣作品的货郎图3仪一件,该图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尽管货车的货物很多,但却井然有序地描绘了每种物品的形状、色泽。人物塑
14、造主要用劲细的线条描绘出人物的衣襟,尤其是对孩童的造形、神态的刻画更为细腻。婴戏图婴戏图反映了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思想,这类作品无不与庶民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画作多传达出轻松、喜庆的气息,画面生动,形态有趣,并可结合生肖图、吉祥器物等形象。也更是体现了风俗画中的俗文化工婴戏图的代表画家依旧是苏汉臣。他是人物画家,擅画佛道、仕女,尤善画儿童。他的画师法刘宗古、张萱、周防、杜霄、周文矩等.他画的儿童,得天真活泼之趣,宝绘录说:“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据画史记载,他画过许多儿童画,如婴儿斗蟋蟀图婴儿戏浴图戏婴图G婴戏货郎等。他的画作,今传有G秋庭戏婴图货郎图五瑞图击乐图3百子嬉春图等。秋
15、庭耍戏图画风精细严谗,赋色明丽鲜艳,描写庭院中秋花盛开,湖石矗立,花荫下两个孩子正在镣嵌螺钿的绣墩上全神贯注地玩玩具。花丛中的另一个绣墩上下也放满了玩具,烘托出儿童的玩兴正HL故自博物院藏的这幅百子嬉春图旧胭“苏汉臣百子始存,实为宋人百名苏汉臣而作。图绘众多幼童嬉戏场景,有模仿成人鉴古、手谈、礼佛活动,亦有单条、放风筝、傀儡戏等娱乐活动,画面生动,细节丰富,设色艳丽,孩童比例协调,气氛祥和。这种对儿童琐细生活情致的发掘,显示了画家观察生活的细腻入微。苏汉臣等人在节令画中不厌其烦地画儿通,大约是为了满足观赏者多子多福的心理。传统年画的儿童题材也许即滥施于此。牧归图画史说李唐“尤工画牛”,其牛题材的风俗绘画作品甚多。牛与马不同,虽然它们原都是农林、牧场的乡土之物,但马后来走进了宫廷,所以对马的表现一直是右廷表现富贵、闲乐的象征。牛则不一样,它始终是农民生活的得力助手,与乡村有着刷不断的情节,李唐尤工画牛,可见其风俗趣味只所在。据记载有如桃林纵牧图放牧图G春牧图秋牧图烟林春牧风雨归牛图3三生图乳牛图等等。东图玄览记:“李唐春牧图,牛欲前行,童子力挽之,势甚奇。吴其贞书画记载:“李唐风归牛图有一牛乘风而奔,气韵如真,为神品。又记:“李唐牧牛图绢画一幅,树下有水,牛欲右行,而牧童欲牵左转,两下努力相持,使观者亦自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