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发热(练习-解析版)-《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版第四版)同步精品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一节发热(练习-解析版)-《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版第四版)同步精品课堂.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一、单项选择IS1 .弛张热常见于A.斑疹伤寒B风湿热C疟疾D肺结核【答案】B【解析】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2 .体温持续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为哪种热型A.稽留热B.弛张热C.波状热D回归热【答案】C【解析】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3 .正常人腋测法体温为A.36.537oCB.3637CC.36.337.2D.36.537.5【答案】B【解析】腋下测量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度到37度之间,低于36度为体表温度偏
2、低,超过37度为发热。4 .伤寒的常见热型为A.张弛热B.波状热C.稽留热D.间歇热【答案】C【解析】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C-40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5 .一位发热患者,体温在39C以上,未用任何退热降温措施,24小时内体温波动达2以上,最低时体温仍高于正常。这种热型是A.弛张热B.波浪热C.间歇热D.不规则热【答案】A【解析】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体温在39C以上,24小时
3、内波动范围大于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符合弛张热特点。6 .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A,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B.抗原抗体反应C.中枢性发热D.感染性发热【答案】D【解析】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最常见,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非感染性见于变态反应、无菌坏死物质吸收、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等引起。7 .稽留热最常见于下列何种疾病A.肺结核B.大叶性肺炎C.急性肾盂肾炎D.疟疾【答案】B【解析】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8 .引起发热的病因中,下列哪项属非感染性发热A.立克次体B.变态反应C.肺炎衣原体D.螺旋体【答案】B【解析】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变态反应、无菌坏
4、死物质吸收、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等引起。9 .下列哪种物质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A.白细胞致热原B.细菌毒素C.抗原抗体复合物D.坏死物质【答案】A【解析】白细胞致热源属于内源性致热原,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BCD均为外源性致热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10 .关于外源性致热原的特点正确的是A.分子量较小B.其致热原性可被蛋白酶类所破坏C.能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D.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答案】C【解析】引起传染性发热的生物病原体或其产物,称为外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可激活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5、。二、简答题1 .简述临床上的常见热型。【答案】临床上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 .简述发热的病因分类。【答案】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由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如变态反应、无菌坏死物质吸收、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3 .简述发热的伴随症状及代表性疾病。【答案】(1)伴寒战:代表性疾病有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等;(2)伴昏迷:代表性疾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出血等;(3)伴肝大、脾大、淋巴结肿大:代表性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4 .简述发热热型的临床意义。【答案】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间歇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波状热:见于布鲁氏菌病。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三、材料题根据所学知识试述:发热的热期分类。【答案】发热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身体产热大于散热,常有疲乏无力、皮肤苍白、肌肉酸痛等表现;(2)发热持续期,身体产热和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常有皮肤发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等表现;(3)体温下降期,身体散热大于产热,常有出汗增多、皮肤潮湿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