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6保险供给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16保险供给侧改革.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解决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供求关系更高层次的新动态均衡。保险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具备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社会治理三大功能,在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在管理不确定性方面具有其他行业难以替代的比较优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大量的不确定性,需要保险充分发挥其功能,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各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保险的属
2、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保险自然属性体现为集众多成员之力为遭受损失的少数成员提供补偿,是在互助共济理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风险分担和经济补偿机制。保险的社会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再分配关系,由多数成员共同分担少数成员的风险损失,在风险损失层面实现“均贫富二另一方面表现为向经济社会提供“不确定性承担”这一生产要素。在自然属性基础上,保险具备了分散危险和经济补偿功能,在经营过程中又衍生出防灾防损功能,最终形成了风险管理功能,不仅包括通过财务转嫁方式进行风险等量管理,还包括通过防灾防损方式进行风险减量管理。保险机构向各类主体收取保费,保险赔付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使得保险机构能够积累大量社会闲散资金,客观上
3、形成了积蓄基金和开展投资的功能,即资金融通功能。在风险管理和资金融通的功能基础上,保险能够调配社会资源、降低社会风险总量、帮助解决社会纠纷、助力政府管理,客观上具备了社会治理功能。第一,保险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不确定性管理服务,涵盖各行各业,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制度的全面性要求。第二,保险通过熨平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主体拥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在宏观层面上为经济社会构筑起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的安全网,并通过风险减量管理减少被保险人风险的损失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进而减少整个社会的不确定性,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制度的稳定性要求。第三,保险是一项为经济社会提供长
4、期稳定保障的制度安排,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制度的长效性需求。第四,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保险为各类社会纠纷的解决提供制度供给,并通过市场机制不断进行调整,在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构筑长效、动态的治理制度体系,为改革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完成向“保险强国”的转变,则应顺应时代的互换和潮流,抓住改革的机遇,将保险业的发展锲入到时代的主旋律中,将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在保险行业中进行实践。供给侧问题可以归结为“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并存”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是经济驱动的而非风险驱动的,即依靠经济发展去推动保险需求,而并非是由于风险增加带动了保险需求,
5、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国的保险业存在职能缺位的状况,即保险的赔付职能并不能较为完整地覆盖地区的风险状况,从而保险业的并未达到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保险业的发展一直以追求保费收入增长为目标,这种思路在行业内的盛行导致了大量保险产品包装成理财产品吸引客户,而并不注重开发保险本身的风险补偿功能。为了深化保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就要做到保险业的发展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风险状况的双匹配:1 .深化保险“风险补偿”职能在居民心中的认识,提高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加强保险的宣传和保险行业的自律,从而促进保险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2 .同时要注重对保险产品的开发,做到保险的“供给”与风险管理的“需求”相匹配,对于一些保险渗透不足的多灾害地区,有必要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帮扶,以提高保险的覆盖程度3 .此外,对于保险业的评价也要更加科学多元,不能再仅仅以追求保费收入为唯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