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以汉阳、蔡甸的“知音故里”为例.docx
《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以汉阳、蔡甸的“知音故里”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以汉阳、蔡甸的“知音故里”为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眨争与记E重构一以汉阳、蔡甸的故里之争见于古今,如明清的曾子遗址论等。随着地方传说与文旅产业的结合,这一问题从历史真伪考辩转换为文化资源之争。关于“伯牙子期觅知音”的传说,可上溯至先秦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后世诗词文赋、墓葬壁画、铜镜纹饰中亦存有多样的记述内容,我国安徽固镇、山东泰山、浙江海盐等地均广见其文物载体,而湖北武汉较早开发出相应的景观,该市下属的汉阳区和蔡甸区均自名为“知音故里,自2014年伯牙子期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两区在打造知音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渐显竞争态势,呈现出“知音故里”不“知音”的荒诞局面。过去,学界对于故里之争问题多有考证,并指出共同开发这合理选
2、择。但传统考据在解惑之余无法阻止文化资本的持续争夺,汉阳与蔡甸所构建的“故里”之意更从古人住居上升为文化场域,双方各有充足的理据。两区原本应当顺势建立城市文化共同体,但其中存有多重阻障,具体的发生机制和解决措施尚待探析。由于“故里”之称必须以传统记忆为基础,它往往经由政府话语上升为公共记忆,各区域为达经济目的也持续地阐释和币:焕记忆,所以本文从“记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诸如“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记忆之场”“文化记忆”等记忆理论相继出现,本文的视角主要结合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个社会建构的概念,经个体在群体中获得并由群体再现,可供证实
3、集体成员的同身份。(见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扬阿斯曼脱开哈布瓦赫及其师涂尔干集体意识”的局限,从普遍文化而非具体群体的角度区分了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强调记忆载体的“正典化”和文化体系的“凝聚性结构,(见德扬阿斯曼著: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阿莱达阿斯曼在此基础上把文化记忆拓展为群体选择的“功能记忆”和暂无价值的存储记忆,这两种记忆相互渗透。(见德阿莱达阿斯曼著: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本文对三者的理论均有所借鉴
4、。入手来剖析“知音故里”之争这一现象并探讨共建途径。记忆作为对过去的社会性建构,具有遗忘性、连续性和市构性等特征,它通过文化载体来凝聚群体,以此支撑当下和指明未来。舒开智曾借文化记忆的建构性和选择性简述了名人故里多地开发的成因舒开智:文化记忆视野中的名人故里之争,载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3740页。,关于记忆聿构与故里之争的过程及对策的关系问题仍待深入探究。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所谓11故里”,需引古史传说或文物古迹作为凭证。有关知音事迹与荆楚之地的典故,最早见于宋元始撰的明万历话本贵贱交情,文中将子期设为楚国马鞍山集贤村人,称他与伯牙相会于汉阳江口路工:访书见闻
5、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06213页。明末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亦载伯牙和子期逢于湖广荆州府之地。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云:“龟山有钟子期听琴台,不知在何许。古迹逐妄,概不足访。”两人的晤面地点又添汉阳龟山等说,只是尚无琴台可寻。清意海在栖贤寺发出“十问”,其为:“琴堂绝响,因世无知音,今日重理朱弦,独望子期再至,只如不落宫商一曲向甚处着耳?”诗中将知音与黄鹤楼等传说共同凝结为古汉阳的文化符号。光绪丙申年(1896),鄂督张之洞倡办芦汉铁路,刘鹘应召赴汉阳作鄂中四咏登伯牙台:“琴台近在汉江边,独立苍茫意惘然!”(清)刘鹦著,刘蕙孙标注:铁云诗存,济南:齐鲁书社,19
6、83年,第3页。此时两人相遇的琴台变为可寻之迹,该传说也被公认发生于古汉阳一带。昔日的占汉阳现属武汉市,经籍话本中的知音地点也在变迁中沿存至今,“龟山马鞍山”“集贤村1等重要坐标分布于该市的西部汉阳区和西南部蔡甸区。汉阳古琴台据称始建于北宋,重建丁清嘉庆初年,在1992年被立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位于龟山西麓的建筑填补了刘献廷所疑的“谬妄”,其内的石台、栏板、碑廊、雕塑等文字媒介无不记载着伯牙抚琴遇知音的事迹。文献虽远,口承却近,除景区导游对知音故事的程式化叙述之余,当地民众也对此景存有自身的诠释,如纪念品店里的一位老员工认为伯牙和子期是晋国的同僚:伯牙、钟子期,首先他们两个人是真有其人,
7、真有其事。为什么?我们讲根据啊。春秋战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书里都记载着这两个人的事,比如说左传吕氏春秋,包括荀子,是孔子后一代啊,他也记载这个事情。你知道古时候不会连网的,不像我们现在拿手机发,就都知道了。而且古时候文人不会抄别人的,都记我这个事情,但是都记载得非常简洁。就是说,伯牙善琴,钟子期听得懂他弹的意义。这个伯牙是我们湖北江陵人,司马迁的史记也记了这个事情。你知道有黄河为界,我们长江流域的文化,北方文化发展比我们南方要高,些,比如统六国都是在北方。所以南方读书读得好的知识分子就到北方去当官。我们的伯牙同志就是到晋国,现在山西当官弹琴。还有一条啊,古琴的确是我们南方才出土。钟家在楚国搞乐
8、器。为什么钟子期变成樵夫?这是冯梦龙编的,他有个漏洞,就是春秋时期没高考,选择干部是领导私访,比如周文王私访姜子牙钓鱼,还有大家举荐,或者自己推荐。我们估计他们两个是同事,都是南方人到晋国当官,要不然他不能理解他。伯牙弹琴是想得到当权派的认可,而不仅仅是让人听音乐。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在古琴台纪念他。受访人:陈伍金,男,1948年生,画扇师傅:访谈时间:2019年07月19日:访谈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古琴台旅游纪念品店。文本记忆和口头记忆共同维系着知音故事的传承,这一景观也通过当代人的经验记忆而愈显活力。据以往学者考察,汉阳区以古琴台为中心,在琴断口、钟家村、黄金口等地形成风物圈。在明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里 记忆 知音
